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2:10: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1、区别: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联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它们是统一的。

五、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求〗: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1 -

六、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⑴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征:⑴客观物质性;⑵主观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世界观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⑴它要求我们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⑵要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⑶总之,要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世界观内容〗: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其方法论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⑴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⑵要求我们不要害怕错误,但要正确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四、认识过程的特点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世界观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

- 2 -

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2、〖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世界观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违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会受到惩罚。

2、〖方法论要求〗:⑴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

1、〖世界观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⑴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⑵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3)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唯物辩证法)

1、〖世界观内容〗: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⑶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⑵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

- 3 -

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六、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是联系观的一个重要观点)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实质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四、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根本途径,其实质就是“扬弃”。)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六、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

- 4 -

七、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多用于分析判断形势、评价人或事)。

Ⅳ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一、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二、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五、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

- 5 -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4yvp81xwc34ka294p2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