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导入。(出示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 同学们,现在是冬季,外面是冰天雪地,田野失去了生机,我们吃的蔬菜来自哪里呢?(来自大棚) 2、揭示课题。
对,这就是农业产生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农业产生的巨大变化。(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认一认,交流识字方法,再考一考。
2、标出自然段序号,分自然段读课文。
3、生拿出字卡片,小组游戏检查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4、采用范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全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农业都有哪些变化呢?小组学习二至五自然段。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在组内学习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的确,袁隆平爷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用自
己研制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养活了大半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谁能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读读二自然段呢?
5、谁再继续说说农业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学习方法同上)
6、了解了这些农业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7、是啊,小作者也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赞叹不已呢。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8、刚才学习时我看到了你们惊喜、急切的样子,看看小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的?找到后读一读。 9、仿照这个句子,用“兴致勃勃”说句话。 10、文章结构分析。 四、总结、拓展:
今天我对大家真是刮目相看。农业只是在这几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吗?请大家课下继续关注并搜集有关农业方面的资料,然后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看谁了解最多。 五、教学反思
孩子远离农村和农业,对农业的了解微乎其微,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就更微不足道了。因此,在本篇课文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对农业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农业,将来也像袁隆平爷爷等农业科学家那样献身农业。同时通过学习还要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通过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改变了初衷,本以为学生脱离了农村和农业,其实是我们没有真正引导他们接触和认识农业及农业技术,看来真正脱离农业的恰恰是我们自己。个别学生搜集的大量资料,虽然技术性语言较多,但足以见得学生对农业科学知识的兴趣,也引发了其他同学对科学知识的热情。我想:如果我真正把学生带到大棚中去参观认识蔬菜,了解蔬菜的培植技术,或者去苗圃观看植物培育情况,学生更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着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写字
1、出示“我会写”。认读,组词。组内交流,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引导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汇报。
2、范写“纺、织”,指导写好“绞丝旁”,写好两个“撇折”,第二个撇折稍大,两个撇要保持“平行”(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第二个折要写成“提”。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4、集体评议,指出别人的优点,向他人学习。
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2.师导言: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提高了不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农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袁隆平爷爷的像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