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0:22: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运用了评点法分析了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并且总结了评点时的几个要点,今天我们继续采用评点法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宣布下课”两部分看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小说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7、8)动作描写 严厉的老师 (9)语言描写 温和的老师 (10)外貌描写 爱国的老师

(18、19)语言描写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22)神态描写 留恋祖国、为国伤怀

(24-29)神态、语言、动作 十分悲痛的心情;坚信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 韩麦尔先生就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的思想感情? 转、拿 、使 、写

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找出表现韩麦尔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分析它的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5、课堂小结:

韩麦尔先生——服饰、神态、动作、语言 服饰: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神态: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三、重点研读最后一部分: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9

最后一课的结束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普鲁士占领了法国。

3、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两者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祖国的语言告别,这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4、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使出全身力量”:倾注他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敌人的恨。

“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深化了主题。

6、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留给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一方面也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四、教师小结: 写人的几种方法 :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五、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写作特点:

10

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都非常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以小见大)

七、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奋斗。

11

7、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 3、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自主探究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二)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三)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四)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蕻良(h?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斑斓

12

(2016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58cl0pxzq2cg5h8ins237lyd0yjbf015tv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