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师用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6:56: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层”是后鼻音,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还可以借助H常交流,强化正音,比如,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班级在教学楼的第几层,在运用中规范字音。

字形的识记要根据汉字特点,分类学习。“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楼、依、遥”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欲”可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字义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也可借助文中插图进行学习。比如,“依、尽”的学习,可以请学生看看插图,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的意思。“层、炉”可以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来学习。“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此时,还可以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进一步巩固字形。

2.写字。“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楼13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8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尽6画,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5 / 28

黄11画,上中下结构。

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层7画,半包围结构。

“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照13画.上下结构。

“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炉8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末笔捺改点;“户”第三笔横起笔在横中线,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

烟10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因”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大”的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末笔捺改点。

挂9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川3画,独体字。

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和理解运用。

6 / 28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可考虑安排3个阶段。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二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三是熟读古诗,背诵积累。

《登鹳雀楼》教学建议如下:

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可出示诗题,体会“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接着让学生练读古诗,尤其注意“尽、欲、穷、层”的发音;然后教师范读古诗,也可播放录音,或者让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

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最后学生自主练习诵读。 第二阶段,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教师可分行出示诗句,让学生说说这行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比如,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让学生交流这两行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白日、山、黄河、海”,理解“白日”在诗里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然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提示学生这两句诗中,除了“楼”,还有登楼的人。想象一个人登上更高的一层楼,看到更高远景象的场景。

第三阶段,熟读古诗,背诵积累。教学时,可播放乐曲,引领学生想象画面,背诵积累。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

《望庐山瀑布》教学建议如下:

第一阶段,首先迁移运用《登鹳雀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练习读诗题“望庐山瀑布”。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

注意停顿要自然,纠正停顿时间过长或者逐字顿读的情况。 第二阶段,分行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7 / 28

读前两句诗,如果根据古诗作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比如,香炉峰、峰顶升起的紫色烟雾、陡峭的岩壁、急速直下的瀑布。通过交流,学生可大致了解诗意,并能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读到“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生”有升腾之意,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了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烟。

教学“遥望瀑布挂前川”一句,可先问问学生:

谁见过瀑布,说一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看瀑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面。或看图提问:

瀑布像什么?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问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感受这是神奇的大自然的杰作。

接着学习后两旬诗,提出问题:

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起来说说自己的理解。“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虚数,诗人采用夸张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可先让学生说说,朗读诗句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接着请学生伸出手比画,一尺大概是多长,再想象三千尺有多长。然后追问:

诗人怎知瀑布有“三千尺”?这飞速直下的瀑布,李白丈量过吗,真有三千尺?进而体会诗人如此夸张,是在歌咏和赞美眼前壮观的瀑布奇景。“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读“三千尺”的时候可以适当拖长音,以增强气势。

“疑”主要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天上的银河,惊人的相似引发了诗人的“疑心”。“九天”一词可拓展到古代诗文当中的“九重、九霄”之类的词语,这一方面是词语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九”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天之极高处,体现了瀑布之高,更能感受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的由衷赞美。

8 / 28

2017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师用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592b9fu9p7u3cm9b9nu86wqu5roxb003cl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