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题”配套检测
题组一 诗句修辞
1.下列诗句中,与“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解析:选D 例句和D项都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例句中的“翠微”代指山,D项中的“宛转蛾眉”代指青春年华。A项,为比拟,将明月拟人化。B项,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战士的苦和将领的乐进行对比。C项,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白发比喻成雪,朝青暮白又用了夸张的手法。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选C A、B、D三项都为夸张手法。C项,为比喻手法,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3.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解析:选A A项,“红巾翠袖”使用借代手法,指女子装饰,代指美人。B项,“碧桃”“红杏”使用比喻手法,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倚仗、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C项,“明镜”使用比喻手法,比喻平静的水面。D项,用比喻手法,把“书”比喻为医国的“千秋药”,把“道”比喻为匡时的“一座山”。
4.下列诗句中,全都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①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
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A.①③ C.③⑤
B.②⑥ D.④⑤
解析:选B ①把寂寞落泪的脸庞比作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②把满树的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⑥把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去留之心比作雄伟的昆仑山。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析:选C A项,“扶”字赋予“轻风”人的动作,是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B项,“引”字赋予“雁”人的动作,是拟人;“衔”字赋予“山”动物的动作,是拟物。二者都属于比拟。C项,“干戈”是两种武器,这里指代战争。修辞手法是借代。D项,“护”字赋予“水”人的情感,“送”字赋予“山”人的动作,是拟人,属于比拟。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解析:选A A项,没有使用夸张,表达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B项,极言太乙山的高大广阔。C项,极言蜀道的高耸。D项,极言李白诗歌的飘逸。B、C、D三项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7.下列诗句中,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D.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解析:选B B项,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例句与其他三项均为借代。例句中“朱门”代指富贵人家。A项,“吴钩”代指从军的行动。C项,“孤帆”代指船。D项,“干戈”代指战争。
8.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析:选B A、C、D三项均为夸张手法;B项,为拟人手法。 9.对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A.“庭院深深深几许”句用了反复手法 B.“玉勒雕鞍游冶处”句用了借代手法 C.“泪眼问花花不语”句用了拟人手法 D.“乱红飞过秋千去”句用了借代手法
解析:选A A项,“庭院深深深几许”句用的是反问的手法。B项,“玉勒雕鞍”代指华美的车骑。C项,将花拟人化。D项,“乱红”代指落花。
10.下列诗句中,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环珮空归月夜魂 C.冰雪招来露砌魂
B.浅笔终留倩女魂 D.笛咽离亭断客魂
解析:选C 首先从诗句的句子结构和诗词意境判断,例句是“名词(定中)+动词(动补)+名词(定中)”;其次从平仄韵律的角度思考。
1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析:选B A项,把羌笛拟人化。C项,把杨花榆荚拟人化。D项,把水和山拟人化。B项,为比喻手法,把意中人后来的相离相弃比喻成秋风遗弃画扇。
12.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人: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借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C.对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比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选D D项,因为“泥”和“尘”是同一事物(梅花)前后状态的比较,不是将梅花与不同的事物作比,所以不是比喻修辞。
题组二 句段修辞
1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其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3
B.屋顶花园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仿佛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C.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
D.我知道父亲要等到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细细密密的虫声像水一样从地里渗出来,越漫越厚,越漫越深。
解析:选B B项,虽然有“仿佛”一词,但并不是比喻手法,而是夸张手法。A项,把头发和胡子分别比喻为“蓬草”和“苔藓”。C项,把飞舞的蚊蚋比喻为银亮的雾。D项,把虫声比喻成渗出的水。
1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解析:选D A项,把人的面孔比作花瓣。B项,把中国比作一个人,把铁轨比作人的肋骨。C项,把人的心比作紧掩的窗扉。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1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B.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得更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C.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D.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解析:选D D项,是借代手法,“朱雀桥”“乌衣巷”代指那些曾经繁华现已衰落的地方。A项,把摇篮比作船。B项,把蓝天比喻成水。C项,把月亮比喻为红盘。
1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