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休克与跨越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英语因而成为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展和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工作的深入,社会对于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自我国引入课堂英语教学以来,英语教育和学习在全国范围逐步开展起来,并基本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渐进学习培养模式。但广大英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学习者系统学习了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之后,仍难以顺畅地同外国友人、同事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总感觉有一堵无形的墙阻隔着信息的准确传递,严重的甚至造成语言交际的失败(language failure)或出现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 一、文化休克及其过程
休克原来是医学术语,是指由于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种危急生命的病症。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一术语最早是美国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提出的。他解释了文化休克的症状以及适应不同文化的过程。他认为,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对这门语言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套用母语的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从而产生了语言交际中的误解或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语用错误。这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缺失而导致的语言交际失败,就是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跨越文化沟通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经历几个阶
段而得到自我治疗。第一个阶段是蜜月阶段(honeymoonphase)。在这一阶段,人们初次接触异文化,一切都感到新鲜、新奇,内心充满了幻想,对一切都想了解、探索,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对异文化中的民俗、景色、食物、生活方式等都感到很有兴趣,这就是蜜月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沮丧阶段或休克阶段(culture shock phase)。紧接着在异文化的不适应从各方面表现出来,兴奋和兴趣为失望、失落、烦恼、烦躁和压抑、焦虑的情绪所代替,甚至身体也感到有了毛病,这就是沮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调整阶段(adjustment pbase),即积极调整和消极调整。积极调整就是认真检讨出现沮丧的原因,认真对异文化进行分析了解,通过各种途径对异文化进行熟悉,并探索母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对接途径。经过努力,对异文化逐渐产生理解,沮丧情绪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恢复。消极调整是对异文化采取回避的态度,感到不适应状况越来越加深,不愿意学习异国语言和文化,只在“自己人”的圈子中过日子,或者返回自己的国家或家乡。极端的不适应和沮丧,会导致对异文化的敌意、贬低、攻击,使身心受损,甚至自杀。第四个阶段是适应阶段(accul-turatlon phase)。经过积极的调整之后,对异文化逐渐熟悉、了解,实现文化对接的途径越来越多,而且认识到了异文化的许多优点,适应了它们的语言、环境、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新环境中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文化休克被克服。 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一)汉英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汉语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崇尚中庸之道,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中庸”(the golden mean),“谦和”(modesty,amiability),突出“集体主义”,反对“自我意识”(egoism)。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强调辩证思维,以整体性为基点的中国思维方式,把事物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在观察事物时,采用散点视思维方式。
英语文化崇尚独立,信仰“鸟儿现到先觅食”(Earlybird catches the worm)。西方文化强调“自我意识”,突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l,注重个性独立,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个人奋斗的信念,其他的文化心态、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以个体性为基点的西方思维方式,善于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强调逻辑分析。在语言结构上,它则以自然空间为对象,采用焦点式思维方式;在观察事物时,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注重形式论证。
(二)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
在语言结构上,汉语是一种形而上的非形态语言,不论词句还是篇章形式标志均不明显。汉语的句子没有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完整框架,它的视点是流动的,结构松散。但这松散并不是散而不章,而是以一种隐藏的、内在的句法、逻辑关系相互衔接,以神统形。任何相关联的语段,只要语意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