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二中“三段六环”课堂模式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单元 课题 第一单元 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核心 知识 总课时 课型 四课时 新授课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1.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 目标 可控 目标 预设 目标 重点 重难点 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1.朗读本诗,把握诗的内涵,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 纵向 知识 联系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横向 易理解 学情 分析 探究点
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1
教学 资源 PPT课件、畅言系统 教 学 策 略 教学环师生活动设计 节 1.激发学诗的兴趣,积累诗的名句。 确立 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朗读本诗,把握诗的内涵,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4.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自学阶段 自主 学习 内化阶段 合作 探究 【问题引领、尝试自学】——老师要提出具体的自学要求 1.作者简介: 曹操,字 ,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 家 家和 。和 、 合称“三曹”. 2.字音检测 碣( ) 沧( ) 澹澹 ( ) 竦峙( ) 萧瑟 ( ) 哉( )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知识奠基、自学前导】 古诗的分类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2
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来抒怀的诗作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观海的名篇《观沧海》。 【听读朗读、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赏析,质疑问难】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4、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借景抒情 展示 分小组依次到畅言系统展示学习效果,教师点拨指导。 交流
3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归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纳 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小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结 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 1、《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主旨)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积累)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馈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段 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检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测 6、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7、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分析) 8.你还知道曹操的哪些诗作?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 一作: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教学反思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