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3:49: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成都、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答案: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本文共5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段,举《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题“位次的研究”。第二部分为③自然段,详细地论述了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得尊卑问题。第三部分为第④-⑤自然段,论述左、右谁为尊,谁为卑。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第三部分即④-⑤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研究。【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明确首段的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对象;d、点明中心。尾段的作用: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答案:A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A项中的“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

B项中的“西东”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不指具体方位,更不指位次。【本题属于文段知识运用题,只要紧扣原文段“位次的讲究”里“南北东西”和“左右”谁尊谁卑,就能解决。】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共8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于2013年 和2014年通水,以男方充盈之水 ① (滋润 滋养) 北方干渴大地的梦想已经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 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中线一期

工程为例,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 多个大中城市,每年可输送的调水量达95亿立方米, 相当于黄河水量的1/6,直接受益人口达6000万。根 据需要,后期将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减少地下水开 采,使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缓解。随着受水区水资 源生态的改善,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将逐步 消除,从而为这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材料二】

2014年12月27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年均为北京送水12.4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达6000平方公里,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城市供水保证率将由75%提高到95%。此外,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不仅减少北京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出水量,还可以将富余来水调入密云水库存蓄,大大加强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通过天然和人工② (回填 回补),有效遏制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同时,部分来水还可向首都的河湖补充清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质。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2分)

2. 请你根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2分) 答:

3. 下列三个选项,属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4分)

【甲】南水北调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乙】南水北调工程未来将产生更好效益 【丙】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 北京:1、①滋润②问补【解析】纯语感。

2、①中线一期输送距离长,全长1277公里②中线一期流经范围广,沿线经过丹江口、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15个大中城市。

【解析】依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图的标题;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示意图;图例;图中的文字信息)

其次,根据图中的信息,阅读【材料一】,筛选跟图中相关的信息“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多个大中城市”。最后,分条进行说明。

3、【乙】【解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首先观察三个选项,提取三个选项的关键点;【甲】经济效益【乙】未来效益【丙】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材料一】提及了南水北调的“经济效益”;【材料二】整体都在说南水北调对北京城市供水、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的净化等,没有提及“经济效益”因此排除【甲】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由此,可见南水北调的效益还未全部提前实现,所以排除【丙】,答案为【乙】。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 2012年 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 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 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

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4分)

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3分)

杭州、1.答: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简析】这篇说明文结构简洁清晰,开头由事件引起对空气清新剂的讨论,中间 2-4段分别概述空气清新剂的不同危害,结尾提出建议。所以对 2-4段逐层提炼要点即可。 2.①答: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答: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简析】对这类题目,首先明确回答能否删去,接着解释词汇含义,表明在删去情况下会出现的情况即可。

3.答: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简析】对空气清新剂的三点危害分析排除后,会发现它“易燃易爆”“易和臭氧发生反应造成污染”的特质,在夏天日照强烈、容易生成臭氧的情况下,尤其会引发问题。 4.答: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简析】略

4、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完成12-14题。(10分)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 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 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 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 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 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 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1 .0...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 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 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 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 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2.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分)

13.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2分)

14.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4分)

镇江12.(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解析】从“‘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

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提炼出两个主要特征。

13.(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2)列数字,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解析】(1)划线句子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是标准;“以教学视频为

主要载体”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目的;“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是特点。(2)第③段主要说明微课是“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但划线句子是强调微课时间之短(“微”)的特点。

14.四段文字,按照事理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对微课的知识进行了解说。 5.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

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 ▲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5mvc5vtp33blzb1bwa62p7v43zg7t00hy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