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模 拟试题B卷 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我国《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以时间活动课程为主 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5、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自觉地关注( )。 A.教师 B.生存 C.学生 D.教材 6、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
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7、梅梅在计算“三加五等于八”时,虽然可以不用借助数手指来计算了,但是在梅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三颗草莓加上五颗草莓等于八颗草莓的具体形象,那么梅梅此时的思维属于( )。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8、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为(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9、丽丽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小时且效率高,而燕燕只能专心学习半小时,这说明丽丽注意的( )比燕燕强。 A.广度 B.转移能力 C.分配能力 D.稳定性
10、张傅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 悲现;认为目己-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是( )。
A.强迫症 B.蕉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11、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 )。
A鼓励合作学习 B.给予积极期望 C.提出纪律要求 D.引导发现学习
第 1 页 共 5 页
13、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4、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15、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16、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比奈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17、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 )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理想国》
20、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品德评价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2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这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说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可以采用哪种有效途径?( )
A.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B.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 C.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D.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3、负强化就是惩罚。
4、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投知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第 2 页 共 5 页
2、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3、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如何实现?
4、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
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高一女生马英前几天向班主任廖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她感觉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男生周勇,上课时,总是走神,不由自主的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她的目光总是跟随周勇的身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她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忧虑,担心被父母,老师发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因此下降。她十分因扰,问廖老师自己该怎么办? 问题:
(1)请根据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分析案例中马英的问题。 (2)如果你是马英的班主任会提出什么建议?
第 3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C 2、B 3、B 4、C 5、C 6、D 7、B 8、A 9、D 10、C 11、B 12、B 13、B
14、答案:C 15、B 16、C 17、B
18、答案:A 19、D 20、D
21、【答案】D
良好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或减少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理品质是理想目标。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共同之处:①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②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构成。
(2)区别之处: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②二者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2、答案:
①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②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 ③经验课程是以各种活动为组织方式。
④经验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
3、正确答案:((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4、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皮亚杰根据对自己的孩子的观察研究提出认知发展阶段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四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是具有不可逾越性和不可逆性。 2、(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①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②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3、【参考答案】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参考答案: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与实际交往状况存在差异;异性交往主要倾向于友谊的交往疢往动机的多样性以及趋于强烈化。
(2)参考答案:培养健康交往意识,做到落落大方引导学生广泛交往把握好深法稳重大方,对异性有礼有节。引导学生注意交往的分寸,避免产生早恋。
2、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材料中女同学整天忧心忡忡,心跳加速,思维不受控制,上课害怕老师提问,这是典型的焦虑症的表现。 产生的原因:
(1)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 (2)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第 4 页 共 5 页
(3)个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调适的方法: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第 5 页 共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