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c(CH3COO—),故B正确;
C. 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溶质分别是CH3COONa、NaX,且物质的量相等,由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可知,水解程度:CH3COO>X,则c(CH3COO)<c(X),故C正确; D. 由该实验可知HX酸性强于CH3COOH,但无法判断HX为强酸,故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注意BC选项,运用盐类水解规律解答,即“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7.资料显示:自催化作用是指反应产物之一使该反应速率加快的作用。用稀硫酸酸化的KMnO4进行下列三组实验,一段时间后溶液均褪色(0.01mol/L可以记做0.01M)。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
—
—
—
褪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比实验①褪色快 比实验①褪色快 A. 实验①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C2O4是还原剂,产物MnSO4能起自催化作用 B. 实验②褪色比①快,是因为MnSO4的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C. 实验③褪色比①快,是因为Cl的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D. 若用1mL0.2M的H2C2O4做实验①,推测比实验①褪色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H2C2O4与稀硫酸酸化的KMnO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H2C2O4+ 2KMnO4+ 3H2SO4= 2MnSO4+ 10CO2↑+ 8H2O+ K2SO4。
【详解】A. 由分析可知,实验①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C2O4化合价降低,作为还原剂,生
—
成MnSO4,能起自催化作用,故A正确;
B. 实验②加入了MnSO4固体后,褪色比①快,说明MnSO4的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故B正确;
C. 实验③加入了稀盐酸之后,Cl—与KMnO4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褪色比①快,Cl—是还原剂不是催化剂,故C错误;
D. 若用1mL0.2M的H2C2O4做实验①,还原剂H2C2O4浓度增大,反应速率更快,更快将KMnO4消耗完,推测比实验①褪色快,故D正确; 答案选C。
8.化合物I(戊巴比妥)是临床常用的镇静、麻醉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R′、R′′、R′′′代表烃基,R代表烃基或氢原子。 ⅰ.
ⅱ.
ⅲ.
回答下列问题:
(1)F→G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2)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剂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I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5)B、C互为同分异构体,写出B→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A和另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可合成B,则B的合成路线为______。 (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化合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或下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答案】 (1). 取代反应 (2). 溴乙烷 (3).
(4).
(5).
(6). (7).
【解析】 【分析】
由流程图、已知信息以及有机知识可推知,A是,C是,
D是,E是HOOCCH2COOCH3,I是;
【详解】(1)F→G的反应类型与已知条件:
反应类型
相同,断开溴原子之后的乙基取代酯基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属于取代反应; (2)由分析可知,A是
(3)由G→H的反应以及已知条件:
原理可知,
,A的化学名称是溴乙烷;
试剂a的结构简式;
(4)由已知条件:,可知H
断酯基端的两个-OCH3,且断开后的结构取代氨基上的氢原子,形成六元环的结构,故I的
结构简式为:;
(5)B、C互为同分异构体,B是乙酸甲酯,C是甲酸乙酯,结合已知条件:
的反应原理,断甲酸
乙酯中酯基的碳氧单键,断开后的醛基结构取代乙酸甲酯中酯基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则B→D的化学方程式为
(6)E→F是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7)以溴乙烷和另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可合成乙酸甲酯,思路是:溴乙烷→乙醇→乙醛→乙酸(或乙醇直接强氧化剂氧化成乙酸),再由乙酸与另一种有机化合物甲醇反应生成乙酸甲酯。则B的合成路线为
。
9.聚合硫酸铁(简称PFS或聚铁)是水处理中重要的絮凝剂。以黄铁矿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SiO2等)为原料制取聚合硫酸铁(
)的工艺流程如下:
;
(1)酸浸时最合适的酸是_____(写化学式)。 (2)酸浸后溶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有____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