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和海底沉积物。
3.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反应。 4.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
5.Hg的生物甲基化途径是:辅酶甲基钴胺素把甲级负离子传递给Hg2+(CH3Hg+),本身变为水合钴胺素,后者再经过还原失水变为五配位一价钴胺素,最后,辅酶甲基四叶氢酸将甲基正离子转于五配位谷氨酸,完成甲基谷氨酸的再生,使Hg的甲基化继续进行。
6.下列砷化物中,无毒性的是(CH3)3AsCH2COO-。 7.下列PCBs中,最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是六氯联苯。
8.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 9.能对人类、畜禽、鱼类或其他生物体显示体内毒性的那些环境污染物叫做环境毒物。
10.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即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要的毒物的剂量或浓度。
11.半致死量(浓度):指经口喂食受试动物, 当喂量不大于50 mg/kg (体重), 而食后48小时内有半数死亡时,则该试物为毒物。
12.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毒物:重金属、有机农药、多氯联苯、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酚、醛、放射性元素等。 13.存在于土壤中: 重金属、有机农药、表面活性剂、化肥等其他有机污染物。
14.物理性环境毒物:存在于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和电磁波的致电离辐射, 也称物理毒性因。
15.某一毒物在有机体某个部位蓄积的能力或是有机体的代谢转化以至排出体外的能力,可用生物半衰期来衡量。 16.有毒重金属:非人体必需又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在人体中只有少量存在但对正常代谢作用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17.在低汞污染水平下.当pH<7时,主要产生甲基汞;在高汞污染水平下,当pH≥7时,主要产生二甲基汞 18.影响汞甲基化的环境因素:氧气条件、pH值、硫化物的存在、汞的甲基化过程还与污泥里微生物数量、营养物质多少及温度等都有关系。
19.有机蒸汽毒物 :烃类:甲烷、乙烯、丁烷、丁二烯、二氯乙烷 ;醛酮类:甲醛、丙酮芳烃:甲苯、乙苯、对
氯二苯(防虫剂);其他: 卤代烃、醇、酸、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20.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
21.有机卤代物:一氯甲烷(CH3Cl)、氟里昂四氯化碳(CCl4)、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表面活性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22.“三致”性毒物:致癌性、致畸性、致癌性
23.几种主要的环境激素类污染物:二噁英、双酚A (2,2-双对羟苯基丙烷)、滴滴涕、滴滴滴和滴滴伊(有机氯农药)、甲氧DDT、反式氯丹、顺式氯丹
24、甲基钴氨素是金属甲基化过程中甲基基团的重要生物来源。汞及其化合物特别容易挥发。有机汞>无机汞。有机汞中甲基汞、苯基汞挥发性最大;无机汞中碘化汞挥发性最大、硫化汞挥发性最小。只有甲基汞、乙基汞和丙基汞
17
为水俣病的致病性物质。4个以上的烷基并不是水俣病的致病物质。汞的甲基化即可在厌氧条件下发生,也可在好氧条件下发生。在厌氧条件下。主要转化为二甲基汞。
25、三价无机砷毒性高于五价无机砷。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H2AsO4、HAsO4、H3AsO3和H2AsO3。表层水体,溶解氧浓度高,pE值高。pH 4~9,砷主要以H2AsO4-、HAsO42-存在(v)pH>12.5,砷主要以AsO43-存在。在pE<0.2,pH>4的水环境中,主要以H3AsO3和H2AsO3-存在。
A. 土壤中As大部分与土壤胶体相结合,呈吸附状态,且吸附牢固,呈现为AsO4、AsO3阴离子。 B. 水溶性As易与土壤中Fe、Al、Ca、Mg等离子生成难溶性砷化物(与PO4相似)。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和pH值对土壤中砷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Eh降低,pH升高,砷的溶解度增大。 因为AsO43-逐渐被还原为AsO33-,同时pH值升高,土壤胶体所带的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能力下降。浸水土壤中可溶态砷含量比旱地土壤中的高。浸水土壤中生长的作物的砷含量也较高。
2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系列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和长距离迁移,具有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有高毒的含碳化合物。 显著特性:持久性 /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长距离迁移性。
27、多氯联苯PCBs转化途径主要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联苯的氯代程度越高越难于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同时存在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的物质,它能显著地改变液体表面张力两相界面间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破乳、分散、增溶等作用。
28、表面活性剂的分类: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18
3+
3+
2+
2+
3-3-3--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化学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化学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层的结构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 二、大气稳定度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四、氮氧化物的转化 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六、光化学烟雾
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八、酸性降水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
19
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 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 五、配合作用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分配作用 二、挥发作用 三、水解作用 四、光解作用 五、生物降解作用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一、氧平衡模型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组成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