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词人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 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词赏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整首诗的诗眼,对那个字进行评赏。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如本题“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应该关注修饰语。 9、
【小题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分析融情于景这个手法的,结合题干“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提示,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融情于景”者,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已经提示手法是“融情于景”, 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四、语言表达
10、“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写一段含有这三种意象的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60字。
【答案】参考示例:一朵朵疼痛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时分里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扩展语句的能力,属于词语扩展的类型,三个词语时三个意象,扩展时注意围绕意象展开联想,创设一种氛围,表达作者的情感,可以联系李清照的身世,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