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8:30: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ABCD )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B、力量强的需要

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4、社会需要包括(ABD )的需要。 A、求知 B、交往 C、休息 D、成功 四、名词解释

1.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

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2. 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的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 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若提出,该理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

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 4.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

感。

5. 意志: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问答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54最后一段)

答:马斯若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若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越大。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若把前四种水平的需要都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被被称为“缺失性动机”,因为那些动机是由于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被激发出来的。 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P70-71,四个方面分析) 答:(1)自觉性

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 (2)果断性

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划,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3)坚韧性

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且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4)自制力

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动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

境的行为方式。

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56)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和动机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

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P58-63)

一、归因理论:相信自己能力,尽力完成工作,相信运气,认清难度,调节情绪;

二、自我效应感理论: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期望理论: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目标要有价值 四、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

激励因素: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 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获得满足感。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一、填空题

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是 白日梦 。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 和 非快速眼动睡眠 。做梦是发生在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 失眠 、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 嗜睡 。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 有意注意 、 无意注意 和 有意后注意 。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 注意的广度 二、单项选择题 1、(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A )阶段

A 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 ( D)开始出现。

A睡眠初期 B 睡眠中期 C 睡眠晚期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 、名词解释

1.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

觉知。

2. 注意:我们从无限的信息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

与抑制。

3.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5.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活动。

6.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4-96)

答: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6-97)

答:注意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的活动效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客观因素;2、人的主观状态。 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P92)

答: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P91)

答:1、刺激物的特点;2、个体自身状态。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感觉 。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 不正确的 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 提高 ,这个过程是 暗适应 。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 下降 ,这个过程是 明适应 。

4、 杆体 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 锥体 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反比 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 降低或减少 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 选择性 、 理解性 、 整体性 、 恒常性 。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 感觉信息 、 组织信息 、 赋予意义 。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 韦伯定律 ,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中等强度范围 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 辐合 和 视差 的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 迎合 、 自我美化 、 自我表露 、 威胁 和恳求。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D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B )。

A 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 )。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 ( AC )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ABD )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 ABCD )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 ABCD )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 错觉的性质包括 ( ACD )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 感觉: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3. 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

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 敏感化: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

对感受性。

7.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性。 8. 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直线、圆点、图形或画片等)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

先后呈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 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 、群体关系和自我的知觉。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加工特性有哪些?(P114,P116-120)

当人面对大量的刺激时,总是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一部分信息,倾向于从连续变化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整合和组织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或赋予某种意义。这种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的特性有: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2.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答:(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搜索更多关于: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的文档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71io6srhk5o77k31863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