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生活垃圾处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在垃圾处理的投资结构中,大量资金用于后端填埋厂和焚烧厂建设 ,广州每年投在垃圾分类和回收的资金投入约2 000万元 ,而建设一个垃圾处理 厂通常要 5亿 ~6亿 ,也就是说 95%以上的资金用于末端处理 ,这明显是一种被动的垃圾处理方式, 而在发达国家, 2 /3的资金花在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和管理上。 3.3.4 对垃圾处理厂所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到目前为止,广州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垃圾处理厂的生态补偿机制,例如 ,兴丰卫生填埋厂建在白云区 ,南沙区的垃圾要经过42 km的运输距离运送到白云区兴丰填埋厂处理,但南沙及其他区对白云区未有任何生态补偿及财政转移支付 ,区域之间的补偿机制严重缺失。
3.3.5未能形成从垃圾收集、运输到处理完善的产业链条
目前,广州垃圾分类回收主要由废品回收市场和拣拾者自发进行 ,政府缺乏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统一规划,垃圾的收集、运输、再利用和终处理等环节 是脱节的 ,没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形成垃圾分类收集、运输、 处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企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垃圾产业体系。
3.3.6 政府对垃圾焚烧的引导不利,媒体不负责任和有失公允的报道
居民对垃圾焚烧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政府在这方面的疏导和引导不利,导致居民过度恐慌 ,使政府建设垃圾焚烧厂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 3.4 广州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解决办法 3.4.1 关于垃圾分类的各种原则实施[5]
1) 垃圾分类收集环境管理对策: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鼓
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
17
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2) 垃圾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后的垃圾都应集中处理。城市人
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源化 的处置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国债资金的有力支持。垃圾集中处理环境管理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重视卫生管理,忽视环境保护。除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外,很少有适宜的环境管理方法。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选址和构造,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垃圾集中处理还应与垃圾减量化、家庭自身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相结合。如广州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类收集、净菜进城、包装容器循环利用以及垃圾发电相结合。
3) 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盲目追求对垃圾良好环境管理的一蹴而就,既
不可能也不可行,但我们可以借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和分类收集试点的契机,对有经济和能力条件的城市尝试对垃圾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处理是一种末端控制措施,应该和源头控制和产生控制相结合。 由于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具有不经济性,单位和个人一般不会主动承担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义务。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强化环境管理,严厉处罚不执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对于居民生活垃圾,通过实行居民分类收集付出成本2~3倍的罚款并责令其限期分类收集或代履行收取相应费用的方式,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对于工业区、街道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场所设置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任何人投掷垃圾必须投入且必须按分类标准或方法将垃圾投入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以罚款,对违反规定的个人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垃圾的环境行政管理要与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管理结合,以形成结构互补、功能配套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境管理体系。市人民政府制定垃圾
18
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具体实施,大类粗分,厨余垃圾就地绿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应实行面向社会、公开发包、平等竞争、有偿服务的原则,鼓励单位或个人举办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专业化服务企业。
3.4.2 着力推进垃圾分类,建立覆盖“集运理 ”全过程的分类处理体系
“化危为机”,推进垃圾分类。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垃圾分类 ,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在全市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 圾分类运输、处理管理体系。明确分类原则。对垃 圾分类要设定近、中、远期的不同目标 ,在当前推广阶段 ,争取达到分离干、湿和危险品垃圾,或者只要分离占垃圾成分较大比重的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 通过干湿分离 ,有利于焚烧厂原料热值的提高 ,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探索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使占比很大的餐厨垃 圾在进入垃圾压缩站以前已经部分得到分离和处置,打通原料处置、收集运输、集中处理、产品销售整个产业链,使餐厨垃圾有一个完整的处置通道。环卫分类处置要先行一步。环卫部门要对市民的垃圾分类进行对接 ,不同的垃圾要有不同的处置方式,环卫部门要增加设备投入,设置分类设施, 进行人员培训,巩固和扩大垃圾分类成果。
3.4.2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进一步打通垃圾减量化的产业通道
设计源头减量化的制度安排。提倡生产者责任延伸,促使生产企业建立废弃物减量和回收机制,减少包装物的产生,回收和处置废旧电池、灯管、电子产品等。政府要对企业的废弃物减量化和回收给予适当的鼓励,建立奖惩机制。建立资源回收的网络化社会系统。充分利用广州业已充分发育的资源回收产业,形成由市民废旧物质回收企业、环卫部门、包装物产出企业等相关链条组成的网络化社会系统,给予税收工商、场地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鼓励用经济手段回收有再生价值的废旧物品 ,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再生企业科技和工艺水平。政府要 加强对这些地区和企业的监管,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污染问题进行整改,同时扶植大型企业进入这个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提高产业规模和人员素质,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替代落后、污染的生产要素,使得垃圾回收的后处理产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19
3.4.3 构建以焚烧为核心的终端处理体系 ,稳步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焚烧发电无论在无害化和减量化程度、土地资源占用方面都优越于填埋,因此 ,广州城市发展的垃圾处理战略,是建立以焚烧发电厂为核心,包括餐厨垃圾堆肥、资源再生利用、危险品集中处置的综合体系。强化项目示范效应。环卫部门要加强对李坑垃圾焚烧厂的管理,保证焚烧发电厂的各项运行指 标达到设计要求。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要成为垃圾焚烧的一个示范点,有计划邀请各界人士参观 , 打消市民对于垃圾焚烧的疑虑,为今后其他项目的推出扫清障碍。
3.4.4 优化空间布局 ,科学规划垃圾焚烧厂选址
集约化利用土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既要顾及垃圾运输的经济半径和服务范围 ,也要考虑发电厂的征地绿化成本,尽量把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分拣回收、堆肥、 炉渣建材制造和填埋、污水处理 等相关项目集中连片设置,节约土地资源 ,降低 运营成本。适度隔离、绿化环绕。根据国内外有关垃圾焚 烧发电厂建设的标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选址要和民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尽量留有余地。在厂周围征地、 租地大量种植常绿乔木,起有效阻隔和吸附烟尘的作用。靠山进山、靠水傍水。在山地较多的区域 ,可以利用森林公园核心区建设焚烧发电厂。在靠江近海的区域考虑利用未开发的江州、离岛,或者通过填海成陆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垃圾储运方面 ,充分利用江河水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量 ,减少汽车运输对空气和路面的污染。
3.4.5 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企业的市场选择与运行监管
根据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处置环卫产业的资源配置。焚烧发电产业需要顾及环保、效益和社会形象,如果企业运营方式以外资来主导 ,容易出现管理失控等问题。因此,在对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吸收的基础上 ,由国有控 股企业运作垃圾焚烧产业 ,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稳定垃圾收集基层员工队伍。从垃圾收集的层面来看,当前广州城区的保洁工作,是通过公开招标形式产生选择竞标单位 ,通常是价低者中标。这种经营模式,降低了基层清洁工人的收入,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加大了垃圾分类收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