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第二中学2008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授课提纲(必修2)
课题: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考点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是本章乃至全书的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的变化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正确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有关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知识的理解,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像与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的区别与联系。
1、 减数分裂的概念:
(1)范围:凡是进行 的生物。
(2)时间:发生在 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 细胞(如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无性别之分,如孢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有性别之分,如雌配子、雄配子。 (2)无性生殖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合子是第二代发育的起点。
(3)无性生殖是经有丝分裂(原核生物进行二分裂)产生后代,子代遗传性大,变异小,长期进行无性生殖,子代活动减弱。果树栽培中常采用嫁接、扦插、分根等营养生殖的方法,一方面是速度快,年限短,但主要是利用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的特点。有性生殖经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形成的新个体具备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性状上易产生各种变异,利于环境变化后对生物的选择.被选择下来的个体,能适应特定的环境,所以具有更大的生活力,有性生殖可促进种内个体的多样性和物种的进化。 列表比较如下:
比较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两性生殖细胞无 有
的结合
新个体的产生 母体直接合子发育成
产生 新个体
繁殖速度 快 慢
后代的适应能弱 强
力 2.被子植物个体发育
1 XSGZS编制
(3)染色体复制次数: 次。 减数第 次分裂 减数第 次分裂
(4)细胞分裂次数: 次。
(5)结果:生殖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5、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例1: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场所: 。②原始生殖细胞: 。③产生的生殖细胞数: 个。 A.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④具体过程: B.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不变,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个 个 个 个 D.一次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生殖细胞 卵细胞 2、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级卵母(1)形态:形状和大小一般都 。(填相同或不同) 卵级细胞 (2)来源:一条来自 方,一条来自 方。 原卵 、四分体 极体 (3)行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要 。
细母 分裂,(4)特例: 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不相同,但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 胞 细 染色体分开 染色单体分开 个 期要配对,仍然属于同源染色体。
胞 例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极体 A.在初级卵母细胞中能够配对形成四分体的两个染色体
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染色体
染色体数: N N N C.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大小、形状一般相同的两个染色体 DNA数: N N N D.存在于一个四分体中的两个染色体 例4、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3、联会的概念:
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数依次是
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做联会。 A.2N、2N、4N、N、N B.2N、2N、N、N、N 4、减数分裂的过程: C.2N、4N、2N、N、N D.2N、4N、2N、2N、N
(1)精子的形成过程 备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 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实质是 的分裂;有丝分①场所: 。 ②原始生殖细胞: 。③产生的生殖细胞数: 个。 裂的实质是 的分裂。 ④具体过程: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个 个 个 个 个 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联会、四分 分裂细胞类型 细胞 细胞 级体、同源染 同源染色体行为 精 分裂为二复制 精色体排在赤级 精不 DNA复制次数、细DNA复制 次,细胞分裂 DNA复制 次,细胞分裂 原母精子精同 胞分裂次数 次 次 细子点 子细胞数目 胞 细母胞 染色体细染色单体分开 细 胞 子细胞类型 细胞 细胞 2N
分开 胞 意义
染色体数目: N N N N DNA数目: N N N N 相同点
例5、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 2
核染色体数量
建湖县第二中学2008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授课提纲(必修2)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为A、a、B、b
例6、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
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可能会出现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是A、a、B、b 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表与曲线图: 精(卵)原细初级精(卵)次级精(卵)母细胞 精子细胞胞 母细胞 前、中期 后期 或卵细胞 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 核 4N DNA4N 含 2N 量 2N N N 8、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原则: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t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t 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 N N N 联会、四分体 中期分裂相 着丝点在 着丝点在 着丝点在 后期分裂相 分裂, 染色单 分离, 染色 分裂, 染色体 单体 单体 识别下列各分裂图分属什么分裂什么期
A B C D E
F G H I
8.减数第—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有何区别? 答:区别如下表,绘制曲线如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着丝点 不分裂 分裂 染色体 2N→N,减半 N→2N→N,不减半 DNA 4C→2C,减半 2C→C,减半 染色体主要行为 同源染色体分开 染色单体分开 9.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有何区别? 答:区别如下表: 精子形成过程 卵细胞形成过程 分裂起始细胞 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 第一次分裂结果 1个精原细胞→ 1个卵原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 第二次分裂结果 2个次级精母细胞→ 1个次级卵母细胞→ 4个精细胞 1个卵细胞+1个第二极体 1个第一极体→2个极体 细胞质分裂特点 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 子细胞有无变形 4个精细胞变形成4个有功能不变形,形成1个有功能的卵细的精子 胞,3个极体退化消失 重点分析
1.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
减数分裂是生物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染色体的规律变化,其上的基因也随之变化的结果。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只有联会的染色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源染色体),这时两个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
3 XSGZS编制
生了对应片段的部分交叉互换,结果使每条染色体上都含对方的染色体段(基因互换重组),这是基因互注射d 加热致死的S型活菌+R型活菌????小鼠?小鼠死亡,体内出现 型菌。
换定律的基础。
当同源染色体移到细胞中央(中期),并成对地排列在细胞赤道板平面上,随后被纺锤丝牵拉移向两思考:从第d组小鼠体可分离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说明 极。此时,如果考虑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则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这是基因分离定律 ;这种S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的基础;如果考虑同一条染色体上(未互换)的许多基因,它们连锁在一起,进入配子,这是连锁遗传定有毒性的S型细菌,又说明 。 律的基础;如果考虑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它们随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机④结论:促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是:加热杀死的_____细菌中有促成转化的活性物会相等,而具有相等的自由组合机会,这便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质——即“_________ ”。
2.细胞分裂和生殖种类的关系 思考:格里菲思有没有找到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 生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分裂是生殖的基础。无性生殖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⑵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如孢子生殖(亲代→孢子→子代)、出芽生殖(亲代→芽体→子代)、营养生殖(根、茎、叶营养器官→子代)①基本思路:从活的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 ,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其后代和分裂生殖(真核单细胞生物→子代)都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完成的。但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分裂生殖不属于是否有 型细菌出现。 有丝分裂,而是以一种特殊的二分裂方式形成两个子代细菌,也不属于无丝分裂方式。 ②实验过程
有性生殖是通过减数分裂实现的。亲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一般情况下有性生殖细胞注射a DNA+R型活菌????小鼠?小鼠死亡,体内出现 型菌。
两两结合形成合子,由合子(经有丝分裂)发育成新个体。个别情况下可由单性生殖细胞不经两性细胞结合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如蚜虫、蜜蜂的卵细胞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将花药进行离体培养,也可直接产注射b 蛋白质+R型活菌????小鼠?小鼠不死亡,体内不出现 型菌。
生新个体。 注射c 多糖+R型活菌????小鼠?小鼠不死亡,体内出现 型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注射d DNA(用DNA酶处理)+R型活菌????小鼠?小鼠不死亡,体内不出现 S型菌。
考点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的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思维能力,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③结论:转化因子是 , 是遗传物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说明:转化实验中进入R型细菌体内的物质是S型细菌细胞内的质粒,该质粒与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进(一)设计思路: , 行重组,从而使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运用 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二)实验材料: 。 ⑴噬菌体基本知识: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生活方式:寄生在 细胞内。 ⑴格里菲思转化实验: 结构:由 外壳和由 构成的核心组成。其成分正好与 相同。 ①转化的概念: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或 )而表现出后者的遗类型:根据组成病毒的核酸种类不同,噬菌体应属于 病毒;根据宿主种类不同,噬菌体应属
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于 病毒。
②肺炎双球菌类型:S型细菌(有 组成的荚膜,是__ __毒的)和R型细菌(无_____ ⑵实验方法: 。
组成的荚膜,是_____毒的)。 ①标记噬菌体:35S培养基+噬菌体→ 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32
③实验过程: P培养基+噬菌体→ 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测试放射性 注射a R型活菌??。 ??小鼠?小鼠不死亡,体内出现 型菌( 荚膜)35
S噬菌体+细菌→细菌体内无 ,体外有 。 32
P噬菌体+细菌→细菌体内有 ,体外无 。 注射b S型活菌??。 ??小鼠?小鼠死亡,体内出现 型菌( 荚膜)
⑶实验过程:吸附——(只有_____ _进入)——合成(模板是____________,原料是
_________________,场所是细菌的______ _,产物是 )——组装——释注射c 加热致死的S型活菌????小鼠?小鼠不死亡,体内不出现 型菌。
放。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