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 Productions 后期制作 莫名的兴奋。
?“你是累脱了神经啦。”她说。
?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得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望着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树的遮蔽,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没有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现在的我,不仅身体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内敛。
(有删改)
8. 第②段和第⑤段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分) 9. 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0. 全文围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1.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①
(唐)崔国辅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②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 ②偷道行:指秘密行军。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 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 “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 “刀光照塞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 慷慨激昂
B. 清新流畅
C. 深沉含蓄
D. 刚劲凝练
2018年高考语文 第5页 (共8页)
P.F. Productions 后期制作 14. 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周鼎传
①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早岁善属文,补邑诸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型,常倾其伦辈。 .
②癸丑,成进士,为普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同敢鬻法以上下其间。 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③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彀,驳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
①
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学寒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④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嗓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⑤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唯恐不厚。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相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居家垂二十年,敦伦赈乏,居德正俗,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
(节选自《孙光祀集》)
[注]①入彀:合乎程式和标准。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常倾其伦辈 .(2)居家垂二十年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自是豪强屏息( ) ..
A. 屏住呼吸 A. 睡觉
B. 收敛行迹 B. 丑陋
C. 退避迁徙 C. 隐蔽
D. 抑止打压 D. 停止
(2)多意沮而寝( ) .
17. 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 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 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D. 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18. 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19. 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述“吏”“胥”的作用。(4分)
2018年高考语文 第6页 (共8页)
P.F. Productions 后期制作 20. 第③段“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2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①
②
心源亭记 (明)李贤
①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 ,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③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注]①邓:地名,邓州。 ②巽隅:东南角。 ③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哉
B. 也
C. 焉
D. 耳
2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 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 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亭命名为“心源”。 D. 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
23. 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 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 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 “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25. 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2018年高考语文 第7页 (共8页)
P.F. Productions 后期制作
三 写作 70分
26.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
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说明:
本内容来源于网络,可能存在错误,请以原版为准。 联系我们:zhucanqi@163.com。
2018年高考语文 第8页 (共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