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戴望舒 《雨巷》
一、诗人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代诗人、翻译家。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二、诗歌创作风格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三、《烦忧的》的“三美”赏析 (一)建筑美
所谓诗歌的建筑美,就是通过形象排列的方式体现诗歌的造型、韵律、气势和美感。 这首爱情诗采取了回文体的独特表达形式,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句子完全相同,只是在排列上刚好颠倒过来,构成回文。 因为是现代诗,《烦忧》不可能象古代回文诗词那般采用逐字的回绕,而是整个句子的回复,且将回绕部分作全诗的下阙,形成一首奇妙而完整的诗作。
全诗采取回环反复,循环的结构还可产生绵绵不绝的意义,恰如隐藏于心底的“烦忧”永远不可以终结。 (二)绘画美
《烦忧》则借助对秋的清愁,对海的相思起兴,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深沉的愁思,莫名的或不愿明说的烦忧。这样就给诗本身披上了细纱般的隐约、朦胧之美。 1、意象一:秋
思考题:诗人为什么“悲秋”?
在“秋”这个季节里,万物凋零、萧瑟凄凉给人带来的是岁月不饶人的伤感。
而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诗人也会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秋季有中秋、有重阳等一些团圆的节日,在古代交通不方便, 这些节日在外幼子都在思乡,思念家人,所以悲秋。 2、意象二:海
“海”在中国诗人的心目中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意象内涵:虽然具有宽广辽阔、无边无际的伟大,却同时充满了变幻无常、不可捉摸的神秘。 “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若海包含了怀念,那那份怀念是何其的大,犹如苦海无涯。 (三)音乐美
第一、二句都是用形容词和形容词化的名词修饰“清愁”和“相思”,并且用两个语言助词“的”形成一种延宕的感情,体现感情更加深切。读者自然而然被诗人梦呓式的内心情绪而感染。 四、内涵分析
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这些烦忧可能来自对爱情的追索,来自对“你”的思念,来自“你”“我”之间爱情的扑朔迷离引发了的无尽的烦恼与忧愁。
诗的本意只在于呈现,并不说明、阐释任何意义。
第二讲 老舍《微神》
一、生平简介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二十五岁,老舍受聘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华语教员。为了学英文,他开始拚命地念小说。 三十一岁回国任教,老舍怀抱着爱国的激情和高昂的创作热情,创作了许多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
抗战期间老舍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这时期有最著名的剧作:《龙须沟》、《茶馆》。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老舍投太平湖自尽。 二、 老舍小说的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使用纯熟的北京口语,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三、艺术特色
1、情调大于故事
《微神》的情调要远远大于故事,所以在小说里故事已退居次要。
“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种情调的感染,能够很切实地感受着这作品的氛围” 2、 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 《微神》中景物描写占了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饱含感情,这也构成了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微神》讲的是爱情故事,但小说不仅回忆了故事本身,对初恋“景况”的追念,也是作者的写作动机之一。
正象老舍说的:“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象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还想象的闻到。” 3、 现实和梦幻交错
整篇作品都是通过现实和梦幻交错,来展现一个内心的甚至是下意识的境界,竭力展现由一次悲惨的初恋所留下的不可名状的情绪。 四、题目《微神》的含义
《微神》在《文学》上发表时,题目是一个英文词—Vision。收入《赶集》时才改成现在的题目,实际上只是原词的音译。
《微神》中所体现的“Vision”的含义:《微神》描写“我”在山坡上所经历的一次“梦幻”,在“梦幻”中“我”见到了极美的初恋情人。
第三讲 胡适《容忍与自由》
一、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一场白话文运动及新文化运动。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二、文本分析
1、第一部分(1-2)
胡适引用母校康乃儿大学布尔教授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2、第二部分(3-12)
证实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文章说:“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思考题:胡适这里说的,“正义的火气”是指什么,你怎样理解? “‘正义的火气’就是自己认定我自己的主张是绝对的是,而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都是错的。一切专断,武断,不容忍,摧残异己,往往都是从‘正义的火气’出发的。” ——胡适 3、第三部分(13-21)
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 举例说明: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之。
接下来胡适举了老朋友陈独秀的例子。
胡适认为,正是这样一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这样一 种“我不会错”的心理,再加上几分正义的火气,使人丧失了容忍的雅量。 那句流传已久的名言:“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为什么,因为我们捍卫的不是对方的利益,是言论的自由,这自由不仅是对方的,也是自己的,因为它归根结底是所有人的。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从心理学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
谁也不能说出全部真理,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且,谁也可能说出一些真理,这或许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因此,我们无处去寻求完人,而只能以一颗容忍的心来倾听尽可能多的人的意见。
第四部分(22):戒律自己
至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胡适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这道理永远是不错的:人人都有容忍的态度,社会还会不宽容吗? 三、 胡适观点评析
思考题:你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朱文伯在《联合报》上连载题为《凤凰与乌鸦》的长文,认为‘舆论是要讲求是非的,如果大家先有实验主义者所谓‘世间无绝对真理’的想法,大家何必求知呢?何必写文章谈问题呢?
鲁迅力倡“明确的是非”
宽容必须是相互的。单方面的宽容根本行不通。
第四讲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一、 作者介绍
王小波生前鲜有知音,死后声名远扬。1995年,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识者寥寥,甚至一度被查禁。 他在1997年4月11日英年早逝,终年45岁。。其后两年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随之评论、纪念文章书籍大量涌现,如《浪漫骑士》、《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王小波画传》等。
二、王小波的文学创作: 1、思想随笔集: 《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2、小说(时代三部曲):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 三、王小波杂文的艺术特色 1、习惯性地以“我”什么时候,“我”如何如何地开头。
他从不轻易相信他人、教科书、大众传媒、意识形态所传达给他的判断,而总是用个人的经验和理智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凡是能够被个体经验和理智证实的,就相信,反之,则持否定和存疑的态度。
王小波的杂文大都以“我”字开头,这首先强调“我”作为个体的重要性、独一无二性, 其次强调的是它所表达的仅仅是“我”的观点,而不是“我”代表“我们”所说出的决断。 2、讲故事的智慧。
王小波在他的自选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自序里就曾说过,他反对愚蠢,他还反对无趣。他说到做到了,他的杂文的智慧和风趣大多数是通过故事来阐发的。 3、 口语化
王小波的杂文,有着平易近人的风格特征。这与他口语化写作有关。读着他的杂文,就好像一位兄长在同你促漆长谈。 四、文本分析
思考题:王小波说的“思维的乐趣是指什么”
他所说的智慧,实际上是指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且享受其乐趣的能力,这就透露了他的理性立场背后蕴涵着的人文关切,他真正捍卫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 ——周国平
思维着,你就会通向人类想不到的新奇、有趣的殿堂;思维着,你就不会被奴役,你就会有自由、平等。 思考题:文中说:“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你怎么看?
所谓的道德精英,在王小波看来,也许就是那些总以为自己最崇高、最道德,作出一付人间楷模的样子,然后批评、教导别人的一类知识分子。本来,做一个知识分子,首先是要在知识上有所成就,但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先想到的却是要匡正人心。在小波看来,成年人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把自己的道德强加于社会,强加于个人。道德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判断的平等权力,小孩子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的只是引导、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讨论辩论,而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对好要怎样、对坏要怎样。
不过,思维的精英,要不要承担起道德的责任,要不要同时成为道德的精英? 精英是社会的精华。精英的知识,理应用于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而非为某些特殊利益服务。知识只不
过是工具,犹如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肉做菜、为人服务,也可以用来杀人抢劫。
第五讲:《写作让人活两辈子》 一、 作者简介
鲍尔吉?原野,男,1958年7月15日生于呼和浩特。蒙古族作家,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二、文本分析: 1、写作使人朴素
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
“作文就是说话。” 一个人只要能够把自己平时说话的内容如实地写在纸上,就是一篇文章。一个人平时如何说话,就应该如何写作,这不仅是写作的本色,也是做人的本份。 真实的写作是一种从内到外的倾吐。写作让人朴素。 2、写作使人谦逊
在写作中必须接触深广的知识领域,旁涉其他学科,这就迫使我们有目的、有效地去读书,去补课,去思考,于是写作过程就变成了读书学习的过程、研究思考的过程。 3、 写作让人活两辈子
对于个人来说,写不仅是一种叙述,同时也是记录下生命的痕迹。 当代西方学者认为“我写故我在”
在写作中,无论苦难或忧伤,所经历的一切在流露笔端之前,在内心再一次经历一遍。所谓谦逊善良朴素都是这种经历的结果之一,它使我感到活了两辈子,原来的悲喜都没有浪费。 三、 散文特色 1、细腻的柔情
原野的散文一向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的基本题材和主要动机,常常是离我们经验世界很近的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番记忆、一种场景、乃至一幅画、一支歌、一句话。所有这些都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都体现着温馨、健朗与醇厚。 2、 朴素下的大美
他固执地以淡泊、单纯、朴素、博爱的心态去挖掘人性的美好。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野性和草原的气息。
3、对故乡和自己的民族念念不忘。
张晓风曾经说过,读席慕蓉的作品,就好像她找来资料替你介绍草原,但读鲍尔吉?原野的文字却是牵着你的手带你走进草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