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桂教高教[2005]168号)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自立项研究以来,对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指标及内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按预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被评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同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成为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面旗帜。 一、课程设置
课程的正确定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设置要求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要求一致。要达到这个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应突破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选修课只是部分学生受益的弊端。目前大部分高校因师资、场地、设备、经费等多种原因,只能开出选修课,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全体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由过去的“零敲碎打变为全员受益的必修课程”,突破选修课只使部分学生受益的弊端。
2.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诊治、轻教育的倾向。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上,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工作。因为通过每年的测试了解到,只有小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突破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灌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教、学、做相结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养成维护心理健康的习惯,这也是精品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也是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精品课程要求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容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
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性方面。要考虑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等选取教学内容。(2)适用性方面。设计每个训练情境都要考虑到是不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是不是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3)发展性方面。选取的内容要使学生自身能可持续发展,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来体会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并能逐步把握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为真正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4)“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运用团体动力学基本理论,针对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承受挫折、情绪调控、个性完善、学会学习、爱情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建立模块式的教学情境,即设计生动、有效的活动项目,在团体(三十人左右)的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辅导。每个训练项目都从“活动”开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体会,在活动中对心理健康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培训,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发展性。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模式的改革,精品课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观,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1.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出践行与体验,为了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团体辅导法、小组讨论法、行为训练法、游戏辅导法、互动体验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每个训练项目都设计了“训练任务”“做做心理游戏、体会心路历程”“谈谈成长经历,交流心理感受”“学学心理知识,读读心理故事”“课后自我心理训练”五个“知行结合”的教学环节,将“学、想、说、做”融合为一个整体,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培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手段上。为了加大教学信息量和有利于模拟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场景,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融入教学的积极性,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二是利用音乐治疗系统、心理电影、心理访谈节目以及影视剧中相关片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三是建立心理测试平台,提供大量的心理测试量表,为大学生了解自我心理状况提供良好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