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创作者的客观叙述,一般称旁白,用于记录片和科教片叫做解说; 二是剧中人的主观叙述,又叫独白。 画外音的基本功能:
1)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2)对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以及重要前史作以简要介绍,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以必要的提示。
3)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 4)具有议论、抒情功能。 二、音乐
1、电影音乐的分类 1)剧作音乐(有源音乐) 2)背景音乐(无源音乐) 2、电影音乐的作用
1)戏剧性音乐:赋予情节或人物一定的性格化。 2)气氛性音乐:以音色、旋律、节奏的特点渲染气氛。 3)描述性音乐: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读画面。 4)情绪性音乐:让电影不仅能叙事还能抒情。
5)结构性音乐:音乐先于画面出现,使观众产生对视觉的期待,消除了跳跃感;其次,通过音乐的重复和变化节奏等,能够实现影片整体结构的统一。 3、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
1)音画同步强调音乐与画面在情绪上、节奏上的统一,使画面和音乐互相解释,互相加强。
2)音画对位,通过不同性质的画面与音乐的组合,可以产生超出画面或音乐本身的意义。 三、音响
除了人物语言和音乐以外的其他所有声音全部称为音响。 1、电影音响的种类 1)动作音响 2)背景音响 3)机械音响 4)枪炮音响
5)特殊音响(人工合成) 2、电影音响的作用 1)增强影片的立体空间。 2)渲染画面气氛。
3)组接画面,推动情节发展。 4)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5)表现画面蕴涵的哲理。 第三节 电影的叙事 一、镜头语言 1、景别
电影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景物等一般称为“景”。 1)远景镜头:镜头相对被拍摄的对象来说距离位置最远的景别。
2)全景镜头: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的全部,如同在剧场中观看舞台表演,可以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形体动作和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中景镜头: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的局部,重在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
4)近景镜头:表现成年人的胸部以上的或与此相当的景物。 5)特写镜头:指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对象细部的电影画面。 2、焦距
从镜头外摄进的平行光线通过镜头后在镜片后形成的一个点称为焦点,由焦点到镜头中心点的距离就是焦距。
1)标准镜头:用40-50mm的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接近人的视觉感受。(常用镜头) 2)长焦距镜头:焦距大于50mm,可以把距离很远的景物处理成近景。(窄角镜头) 3)短焦距镜头:焦距小于40mm,可以拍摄出视野广阔的景物的镜头。(广角镜头) 4)变焦镜头:将许多不同焦距的光学结构组合在一起。 3、运动 1)推与拉 2)摇与移 3)跟 4、角度 1)平视镜角 2)俯视镜角 3)仰视镜角 5、视点
镜头的视点指镜头所模拟的观察者的视野。
1)客观镜头,也称为中立镜头,即客观叙述人物的活动和事情发展的叙事镜头。它可以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观。
2)主观镜头,一种是以摄象机镜头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可以给观众带来更逼真的介入感;另一种是摄象机的视点在表现画面内的人物时明显地表现导演的主观评价性的观点。
3)正反打镜头,模拟剧中人物对话时的各自的观点,一般表现为从听话人的视点看说话人,并因此不断变换对话双方的视点。 二、蒙太奇 1、什么是蒙太奇
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设学用语,意思是装配、安装。 影视理论家借用这个词语引申为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
电影制作首先要按照剧本的要求,分别拍摄出许多镜头,再按照剧本的艺术构思把这些镜头有机地加以组织剪辑,从而组合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到成为一部能为广大观众理解的、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然后再按照剧本的艺术构思为这部影片配上声音, 这个过程就是蒙太奇。 2、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1)平行式蒙太奇
同时叙述几件互相呼应的联系的事情。 2)对比式蒙太奇 如:穷与富;强与弱。 3)交叉式蒙太奇
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 4)复现式蒙太奇
从内容到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画面,反复出现。 5)积累式蒙太奇
把性质相同而主体影象相异的画面按照动作造型特征的不同用不同的长度剪接成一组有紧张气氛和强烈节奏的蒙太奇片段。 6)叫板式蒙太奇 “说曹操曹操到” 7)联想式蒙太奇 8)隐喻式蒙太奇 9)错觉式蒙太奇
10)叙述与倒叙述式蒙太奇 三、长镜头
长镜头就是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甚至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
第二部分 电影评论的写作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 评论视角的确定
在对影片予以评论时,首先须确认是要进行综合性评论,还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评论。如果要进行综合性评论,一般需对于文章的篇幅要求较大,否则很难做到完整的和系统的评论。而在当下报刊发表的电影评论中,较少出现综合性的评论,大部分是属于对于影片某个角度或几个角度的评论。这是因为,作为一篇评论文章,能够做到对于影片的一个或几个最有特点的角度或方面阐释清楚,且有新意,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而作为一部影片,其
具有的突出特点一般不会太多,不必面面俱到。
因而,对于影片的评论角度需做出选择。通常评论者对于评论角度的选择应持这样的原则,第一,属于影片最突出的方面;第二,是影片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第三,具有研究价值的方面。基于以上的原则,评论者可以从电影的文本意蕴和艺术形式以及创作和制作三个方面入手,再予以具体的选择。
在影片的文本意蕴,亦即内容方面,又有许多角度可以选择。 其一、主题。 亦即影片的主旨。在进行主题的评论时,还需注意,一部影片,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影片,通常并不是只具有一个主题,有时,还会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副主题,或者影片的主题或副主题比较朦胧,一时难以辨清,这都是正常的。从影片的某一个副主题入手进行评论,同样是重要的。此外,影片有时还会表现出一些虽未形成主题、副主题,但也富有意义和特点的思想内涵或意境,同样值得重视,可以加以评论。
其二、矛盾冲突。
在一般戏剧性较强的影片中,矛盾冲突都是十分重要的;即便在一些戏剧性不太强的影片中,也不乏矛盾冲突的表现,因而,对于矛盾冲突的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在电影中,矛盾冲突通常表现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集团之间、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或斗争,它对于表现影片的主旨可以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一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有时又可以表现为主要的矛盾冲突和次要矛盾冲突,分别在影片中直到不同的作用,都是值得评论的。
其三、人物。
影片中的人物通常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一部影片人物塑造是否具有特色,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影片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有时不仅主要人物,而且次要人物也具有突出特点,值得评论。对于人物的评论,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于人物形象的评论,这是最为通常的评论,主要是对于人物的一般特点和形象特色予以评价;二是对于人物性格的评论,就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进一步洞察促成人物形象形成的性格特点,这是在人物形象基点上的深化;三是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这是在人物性格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人物的心理状态属于人物的精神层面,这是人物形成性格特点的基本动因。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又离不开对于性格和基本形象的把握,这三个层次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其四、情节。
情节对于作品的思想意蕴来说,应属于形式,而对于作品的结构和艺术语言等而广袤双属于内容,因而通常对于情节称之为内形式。在一部电影中,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轨迹,在情节的延宕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命运遭际。在情节的发展轨迹中,通常表现为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等环节,正如中国传统戏曲理论所强调的起承转合那样,演绎着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由于电影意在表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情节的构织又常常呈现出反复的善,即出现主要情节与多个次要情节。这些情节有时呈现为平行的状态,有时则呈现出反复交错延展的情形。
其五、细节。
电影中的细节表现为在情节的运行中一些于瞬间出现的人物的表情、动作或人与人的交流。细节在影片中经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来说,细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对于影片主题的强化;二是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揭示;三是对于情节发展的推进。细节可以富有诗意式哲理,对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启示。
在影片的艺术形式方面,同样有更多的角度可以予以评论。 其一、结构。
结构与情节紧紧相连,结构是营造情节的方式和方法。电影的结构是复杂的。就其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