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一.导语:
同学们,《孙子兵法·谋攻》曾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那么,古稀之年的烛之武是如何在力量悬殊下智退秦师达到这一最高境界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过程:
师:首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ppt展示)
一,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师:我们一起回顾下当前的战争形势——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势图) 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师:可谓大军压境、大战一触即发,那么,在如此危机的情势下英雄人物烛之武——出场
师:齐读第三段。 生:(齐读第三段)
师:有哪位同学想给大家范读?你可以充分的把自己想象成烛之武嘛! 生1:(第三段文本)
师:声音非常洪亮,声调的抑扬顿挫注意下就更好了。谁在试试? 生2:(第三段文本)
师:大家的掌声足以说明一切。看来如果我们是秦伯也会被你说服的。 生:(笑)
师:如果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烛之武仅仅用了125个字就成功地劝退秦伯平息了一场战争,那么大家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劝退秦师的? (ppt展示问题)
师:以划分小层的形式给同学们几分时间讨论,分几层合适,为什么? 生:(讨论中)
生1:四层。前两句一层,先说现在形式;从“若亡郑到君之薄也”是二层,说的是灭亡郑国不好;“若舍郑到君亦无所害”是第三层,秦国可以把郑国当成友好邻国;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是晋国的侵略之心。
生2:五层。前三层和前面同学一样,第四层我认为是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何厌之有”是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焦、瑕两座池城却失信,剩下的是最后一层烛之武认为晋一定会“削秦”的。
生3:两层。“秦晋围郑到君亦无所害”是烛之武向秦国阐明郑是个对秦国没有威胁的小国,灭亡郑国没有好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最后”是第二层,晋国有不断扩张的野心会向西侵占秦国的土地的。
师: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说无论分几层都是有道理的。那么,这几层之间的内容在阐释时我把它们打乱一下顺序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1:层次间是有逻辑顺序的不能打乱。 生2:打乱了就不能有这样的效果了。 师:什么效果? 生2:说服秦军撤退。 师:为什么打乱了就不能呢? 生2:……
生3: 烛之武的每一句话目的性都很强,为下一句做铺垫。 生4:环环相扣。
师:“环环相扣”这个词用的很准确,烛之武面见秦伯之后的第一句话说的是? 生:“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烛之武想向秦伯表明什么?
生:现在形式非常危急,秦晋围攻郑国,我们郑国就要灭亡了。 师:言外之意呢? 生:我来求你了 …… 师:求谁?
生:秦伯。
师:烛之武是在背负着整个国家命运的前提下来“求“秦伯的,但怎么“求”,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怎么说,说什么,就显得非常关键。从烛之武的这第一句话里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他“求”人时的哪种态度?
生:诚恳。 生:坦白、真诚。
师:对,就是这种坦诚的态度。面对强秦不回避郑即将亡国的事实,以诚恳的态度,以示弱的方式争取最大的话语空间。
师:实则这是一种谋略啊...... 生:以退为进。
师:以退为进,赢得秦伯好感。 (板书),
师: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是烛之武“开门见山”的智慧,那么接下来呢,烛之武马上抓住机会阐述的是?
生:“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郑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了其他国家。 师:郑国离哪个国家比较近? (ppt展示地形图) 生:晋国。
师:所以说“焉用亡郑以陪邻?”因为—— 生:“邻之后,君之薄也”。
师:直陈亡郑于秦的弊端,亡郑对秦而言无利、只有害。 (板书)
师:那么留存郑国于秦而言又会是怎样的形势呢?
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秦国出使的人提供所缺物资,有很多好处。
师:陈述留存郑国对秦国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利,无害。 (板书)
师:谈话进行到这,想必秦伯内心已有动摇,但似乎还不足以撤军。那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能让秦伯下定决心一举撤军的这最后的原因在哪?
生:晋的贪婪、野心。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师:晋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直接点出晋的野心和贪得无厌。除此之外还有哪点原因绝不容忽视?
生:晋国对秦国的不讲信义。 师:怎么不讲信义的,哪处体现了?
生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生2:当年晋惠公落难时秦穆公曾派兵护送他回国,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穆公焦、瑕两座城池作为感谢,但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师:可见,晋惠公这种失信他人、忘恩负义的行为是秦晋历史关系上不容忽视的一点。此时烛之武直揭晋短,这于秦伯而言绝对是有力的一击!
(板书)
师:所以,事情最终的结果如何?
生:“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师:这说明什么?
生:秦国不但撤军,还与郑国结盟并派遣大将帮助郑国戍守。 师:烛之武这场仗胜的漂不漂亮? 生:漂亮!
师:回过头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过程: (ppt展示)
示弱——坦陈事实—以退为进—赢得好感 陈弊——亡郑→秦:无利,有害 述利——存郑→秦:有利,无害 揭短——晋—忘恩失信—贪得无厌
师: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烛之武以自己的一番言辞使结局如此反转,这足以说明其超凡的智慧、精妙的游说技巧,那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思考,“烛之武的游说,高妙在哪?
生1:他一直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与存郑各对秦而言有哪些利弊。 生2:烛之武的语言从头到尾非常缜密,逻辑性特别强。 生3:层层深入,每句话都有针对性。
师:这点和生2可以为一个角度。
生4:非常聪明理性,从他见秦伯之后第一句话就能看出来,态度很诚恳。
生5:烛之武打的是有准备之仗,他知道晋国曾经对不起秦国,指出晋惠公当年的忘恩负义,挑拨离间拉拢秦伯。
师:这是烛之武善于利用两国的—— 生:矛盾。
生6:点明晋国的野心、贪得无厌,让秦伯知道晋国今天能为了利益灭掉郑国,以后也会为了扩张领土灭掉秦国的。
生7:抓住了秦伯的危机意识。
师:大家说分析的太好了,我们给自己点掌声……同学们都有成为游说家的潜质啊。 生:(笑)
师:有一点老师要提醒下,从一开始我们就肯定了烛之武诚恳的“求”人态度,但是在整个游说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一丝的卑躬屈膝、奴颜谄媚,反而是一种大家的理性、淡定,处处绽放的是智慧的光芒。面对强秦即使敌我势力悬殊但却不卑不亢,循循善诱,其身上彰显的是一种怎样的气质?
生:高贵之气!
师:对,就是烛之武的这种高贵的“贵族”之气让我们深深震撼。综上,烛之武游说的高妙在于——
(PPT展示)
(一)晓之以害,动之以利 (二)逻辑强大,破中有立 (三)战略明确,果断处理 (四)“贵族”气息
师:通过学习烛之武游说艺术的高妙我们来做几个小练习,看看哪个同学能“帮”周总理解决难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语段:
(ppt展示练习一)
生1: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的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
生:“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答案,周总理的外交魅力深入人心呐。这个问题多刁钻,话语间明
显带着嘲讽,隐含的把我们“国人”比作“马”,周总理却能巧妙的“破中立新”,足见智慧。再来看一则,同学们齐读:
生:有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上,几个美国记者存心刁难周恩来。一个记者突然发问,“中国人为什么走路总是弯腰低头呢?你看,我们国家的人走路总是挺着胸,昂着头。”
师:提问者言语间的优越感及对国人的贬低已直白的流露出来,这个问题又如何巧妙的回答呢?
生:讨论中
生1: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弯腰低头走路是大国谦虚待人的风范。 生2:美国人挺着兄昂着头的走路是骄傲自满的体现。 师:从形态牵引出做人的姿态,不错。
生3:我们中国人是在走上坡路,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 师:这位同学的答案其实就是当时周总理的回答: (ppt展示)
周恩来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嘛,能不弯腰埋头使劲吗?你们走的是下坡路嘛,能不挺胸抬头吗?”
师:我们的总理多么睿智!今天我们见识到了两位智者的风采,从他们的言辞技巧中你是否已有收获呢,在伟大的人物身上我们不光要学习其语言艺术中的谋思,更要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高尚品格。就烛之武而言,在国家、民族的危机面前能够舍弃个人的得失成全大局的利益,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才是其亘古长存的永恒魅力!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是: (ppt展示)
以“怎样劝说身边爱上网的同学?”为主题,写篇200字左右的小文。
三.结束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