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试分析该研究的基本过程。
2.有研究者欲探讨山村小学教师心理需要和影响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等问题,确立了永嘉县北山乡北岙小学的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02年6月起至该年11月中旬在不同的场合如李老师办公室、家里等工作或生活的地方以及回城的路途中,采取了结构性访谈、非正式交谈、现场笔记、实物收集、口述历史等五种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面临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研究者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方法。在类属分析时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山村小学青年教师的需要也分成五个层次。然后把相关资料归入相应的层次里。与此同时,结合情境分析——山村小学青年教师每个层次需要下面,穿插一些访谈片段、观察事件、日记书信、采访札记等,让这些故事性、情景性的描述对该层次需要加以展示和说明。
问题:试问该研究者关于山村小学教师需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何种研究,试述这种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育研究性质及主要特征。 2.试比较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之处。
3.教育人种学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D 2.A 3.C 4.B 5.C 二、判断题
1.× 2.√ 3.√ 三、材料分析题
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
45
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 四、论述题
1、要点:前教育学阶段,特点: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散见在其他著作当中。独立教育学形成阶段,特点: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成立了教育学的研究机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论著的大量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涌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丰富。
2、要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问题(可展开论述,只要言之有利,鼓励观点创新)。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A 6、D 7、B 8、B 9、C 10、D 11、D 12、A 13、C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C 3、ABCDE 4、AB 5、CD 6、ABCD 7、ABC 8、ABD 9、ABCD 10、A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只有对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
46
2、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 五、论述题
第1题
1、 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2、 普及教育受到重视;
3、 教育愈加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4、 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 5、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产生和传播。 第2题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2、 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3、 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4、 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5、 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6、 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7、 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8、 现代教育的主体性; 9、 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10、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第3题
1、对于各种教育本质观进行简单的述评; 2、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3、从关系角度看,考察教育本质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 4、从教育的概念看,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
47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C 2.B 3.D 4.C 5.A 6.C 7.A 8.C 9.B 10.D 二、多选题
1.AD 2.BCD 3.ACD 4.ABC 5.ABC 6.ABD 7.BCD 8.ABC 9.ABCD 10.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论述题
1.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
(1)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涵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形成合力,吸引实践者采取行动。
(2)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其次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
(3)评价功能。首先是看教育实践是否与教育目的吻合;其次是看教育目的
是否切合实际。
要明确的是,教育目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2.教育目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
(1)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性质,提示教育目的本质; (2) 定向。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概括提炼。 (3)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4)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是教育目的表述中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五、材料分析题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