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3 20:18: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 标 全年粮食产量 全部工业增加值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 2005 万吨 46251 亿元 39570 亿元 89404 亿元 32619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45264 43581 45706 47431 43070 54946 135823 55567 46947 48401 65210 76190 159878182321 70477 88604 109655 120333 37214 43500 (1) 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

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答: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

1 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

1/5

1/5

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解: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2. 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费 8110 减:中间消耗 4713 居民消费 5600 劳动者报酬 5240 公共消费 2510 生产税净额 595 资本形成总额 2037 固定资本消耗 1480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营业盈余 2972 库存增加 24 2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贵重物品净获得 3 净出口 140 出口 1200 减:进口 1060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3.已知如下我国实际统最终消费计数据资料: 单位:亿元 年 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最终消费额 54600.9 58927.4 62798.5 67442.5 75439.7 资本形成总额 32499.8 37460.8 42304.9 51382.7 62875.3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240.2 2204.7 2794.2 2686.2 4079.2 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89340.9 98592.9 107897.6 121511.4 142394.2 最终消费所占比率(%) 61.1 资本形成所占比率(%) 36.4 (2)(3)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本期间内,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数值逐年有所增加。

本期间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回落。(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本期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表明我国投资比重增大。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第四章—第六章)

3

59.8 38.0 58.2 39.2 55.5 42.3 53.0 44.2

一、简答题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

食品 衣着 家用设备用品及服务 786.94 医疗保健 856.41 交通通讯 1682.57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1472.76 居住 1228.91 杂项商品与服务 474.21 4478.54 1284.20 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 1)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2) 消费率 3) 恩格尔系数

答:(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4478.54+1284.20+786.94+856.41+1682.57+1472.76+1228.91+474.21=12264.55(元)

(2)消费率为: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3)恩格尔系数为: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

二、计算分析题

4、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

(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 =1850+0-800=1050(亿元)

4

2018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7rpt65o3300kc5204u903ypi6bk1500j2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