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学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姓名:陈坚 班级 2012应用化学 学号20120102236
摘要: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的宝贵的思想财富,一直指导者中国人怎样去为人处事,怎样的去修心养性,怎样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一直是历代人们所追求的境界。儒家思想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意义,而且在企业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 和谐
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新教伦理和西方文明所独有的本质密切相连的。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实现。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亚洲四小龙,再接着是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均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令人刮目相看。何以出现经济奇迹,它的成功经验背后深层文化底蕴是什么?我认为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儒家管理之以人为本
儒家思想最早把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主张“仁”道,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等,孔子所分析的,是己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怎么样,首先问伤人没有。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圣”,“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爱人”的思想,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1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还特别强调了“人”和“人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具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论者评述:“要说?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晋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计地照顾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心甘情愿在为企业出力。在管理方式上,儒家特别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张“守礼”,“内省”。这就要求在现代管理中必须信任员工,尊重员工,让员工感到企业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强调自我管理,变员工的消极、被动状态为积极主动的行为,让每一位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管理,真正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为管理者提供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对工作“乐此不倦”的策略。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就有这样一句名言:“让想做的人去做吧”,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经营理念。 儒家管理学之义利并举
2
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利益上的竞争,有利于激活企业,焕发经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相互之间激烈竞争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即最大的利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利”,而是怎样取“利”?儒家文化也特别强调生财致富要有道。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
3
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求“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
纵览古今,许多华夏子孙以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企业家借助儒家思想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奠定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孔子的教导给他们的激励,影响甚巨。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在不断深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使现企业不断壮大,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人民,会更加以积极的姿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
2吴朝玉.论企业营销战略发展与营销观念创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