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23:06: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⑵潮汐与潮流:陆架浅海中的潮汐现象主要来自大洋,本地区产生的潮汐现象是微不足道的。潮流对陆架浅海污染物的输运和扩散、海湾的水交换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水流的动力条件是污染物在河口海湾中得以输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潮流: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五)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⑴根据水文、水质条件,确定不利于CP废水排放的水期(不一定是枯水期);⑵在不利水期内,确定水质预测时段(如水期平均、连续最枯7/30天,最枯月等);⑶确定预测时段相应的环境水文特征值(如平均流量、流速、扩散系数、河宽、平均水深、坡度、弯曲系数等)。在河流水EIA中,通常都是选择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不利条件作为计算水中污染物EI的计算条件。河流的枯水期(一般为冬季)流量小,自净能力弱,是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通常选择频率为50%、80%、90%、95%的年最小月平均流量和流速,或选枯水期平均流量。

(六)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⑴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Si,j=ci,j/cs,i 式中Si,j—水质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标准指数;ci,j—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cs,i—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⑵特殊水质因子 ①溶解氧(DO) a)DOj≥DOs时:SDO,j=|DOf-DOj|/(DOf-DOs) ;b)DOj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DOj—j点的溶解氧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 ②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a)当pHj≤7.0:SpHj=(7.0-pHj)/(7.0-pHsd) ;b)当pHj >7.0:SpHj=( pHj -7.0)/(pHsu-7.0)

式中:pHj—河流上游或湖(库)、海的 pH值的实测统计代表值;pHsd、pHsu—分别为地面水水质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上限值。

⑶判据: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否则,则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⑷实测统计代表值的获取方法:①极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化大的情况。②均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化较小的情况。③内梅

罗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的情况。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新内容)

(一)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 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①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③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④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⑤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⑥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臵、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⑦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⑧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⑨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2.常用水文地质参数:⑴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若以n表示岩石的孔隙度,V表示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n表示岩石中孔隙的体积。则:n=Vn/V×100%。有效孔隙度:为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并非所有的孔隙都相互联通。

⑵给水度(μ):反映岩石最大释水能力的指标。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

⑶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K):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地下水渗流速度,表征岩石透水性的定量指标,一般采用m/d或cm/s为单位。渗透系数越大,岩石透水性越强。影响因素:影响渗透系数的大小的因素有介质的结构(颗粒的大小、排列、空隙填充等)和水的物理性质(液体的黏滞性、容重等)有关。导水系数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其厚度的乘积,只适用于平面二维流和一维流。

⑷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污染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它在宏观上反映了

9

多孔介质中地下水流动过程和空隙结构特征对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包括机械弥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

⑸贮水率(μs):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应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贮存)的弹性水量,用于描述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或剖面二维流。贮水系数(S):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是指其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潜水层的贮水系数等于贮水率与含水层的厚度之积再加上给水度,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等于贮水率与含水层的厚度之积,称为弹性贮水系数。

⑹越流系数(σ):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的单位面积的水量。越流因数(阻越系素,B): 为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的倒数的乘积的平方根。B=(Tb′/K′)? T为抽水含水层的导水系数,m2/d;b′为弱透水层的厚度,m;K′为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m/d;B为越流因数,m。

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是指降水渗入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其大小取决于地表土层的岩性和土层结构、地形坡度、植被覆盖以及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形式等,一般地表土层的岩性对α值影响最显著。

⑻潜水蒸发系数(C):是指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潜水蒸发量受气象因素影响,并和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地表植被覆盖情况有关。C=E/E0。

(二)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新内容)

除需要采用一些地表水环境调查方法外,还要采取一些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最基本的调查方法: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又称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物探、野外试验、室内分析、检测、模拟试验及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等。新方法包括航卫片解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同位素技术、直接寻找地下水的物探方法及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技术方法等。

(三)了解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新内容) (见导则)

⑴浸溶试验:目的是为了查明固废受雨水淋滤或在水中浸泡时,其中的有害成分转移到水中,对水体环境直接形成的污染或通过地层渗漏对地下水造成的间接影响。

⑵土柱淋滤试验:目的是模拟污水的渗入过程,研究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吸附、转化、自净机制,确定包气带的防护能力,为评价污水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提供依据。试验土柱应在评价场地有代表性的包气带地层中采取。通过滤出水水质的测试,分析淋滤试验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累积等引起地下水水质变化的环境化学效应的机理。试剂的选取或配制,宜采取评价工程排放的污水做试剂。对于取不到污水的拟建项目,可取生产工艺相同的同类工程污水替代,也可按设计提供的污水成分和浓度配制试剂。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制定污水排放控制标准时,需要配制几种浓度的试剂分别进行试验。

⑶弥散试验:目的是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时其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弥散参数。试验可采用示踪剂(如食盐、氯化铵、电解液、萤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131I 等)进行。试验方法可依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的分布以及污染源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确定。一般可采用污染物的天然状态法、附加水头法、连续注水法、脉冲注入法。试验场地应选择在对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足够了解、基本水文地质参数齐全的代表性地区。观测孔布设一般可采用以试验孔为中心“+”字形剖面,孔距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岩性等考虑,一般可采用5 m或10 m;也可采用试验孔为中心的同心圆布设方法,同心圆半径可采用3 m、5m或8 m,在卵砾石含水层中半径一般以7 m、15 m、30 m为宜。试验过程中定时、定深在试验孔和观测孔中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确定弥散参数。

⑷潜水水量垂直均衡试验:目的是获得评价区潜水水均衡计算中有关均衡要素,以便配合其它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地下水均衡计算。通过试验,可以获取降水垂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灌溉水回渗补给系数以及不同岩层的给水度等资料。同时,还可以研究入渗水在包气带的运移和分布规律。试验方法主要有地中渗透仪和零通量面法。前者主要应用固定潜水位排水—补偿式地中渗透仪;后者所用的基本仪器为负压计和中子水分仪。

⑸流速试验(连通试验):一般是在地下水的水平运动为主的裂隙、岩溶含水层中进行。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或已经污染需要进行预测的地段,按照地下水流向布设试验孔与观测孔。试验孔与观测孔数量及孔距,可根据当地的地下水径流条件确定。一般孔距可考虑10~30m,试剂可用染色剂、示踪剂或食盐等。投放试剂前应取得天然状态下水位、水温、水质对照值;在试验孔内投入试剂,在观测孔内定时取样观测,直至观测到最大值为止,计算出地下水流速和其它有关参数。

⑹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地下含水层储能可以调节地下水流量,储存地表水,恢复超采含水层的能力,扩大地下水水源,又能抬高地下水位,有利于控制地面沉降;还可以借回灌水建立地下水幕,拦阻污

10

水,防止海水入侵或阻拦地下水水源外流,也可以调节地下水温、储藏冷、热源;在咸水或水质恶化地区,借助人工回灌淡水改善水质等效能,并可以获得地下水流场、温度场、化学场等有关参数。

在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过程中,可以开展地下水温度场的水温变化规律及储能含水层水动力场和水质场变化规律的研究。储能试验场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等级和实际需要确定。场地应有代表性。试验场的观测设施和采灌工程,一般包括储能井、观测井、专门测温井、土层分层观测标和孔隙水压力观测井、地表水准点等组成。工程布臵可采用“十”字形或“米”字形剖面。中心点为储能井,周围按不同距离布臵观测井。

(四)熟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新内容)(见导则)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①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②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③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工程活动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五)了解包气带防护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新内容)(见导则)

1.包气带防护性能的概念是指包气带的土壤、岩石、水、气系统抵御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两种。前者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防止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包气带地质条件和包气带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无关。后者是指防止某种或某类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污染物性质及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有关。

2.包气带防护性能评价。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包气带的防护性能分为弱、中、强三类,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强 中 弱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7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7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7-4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cm/s

3.含水层易污染特征(见导则) :CP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2。

表2 CP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 易 中 不易 项目场地所处位臵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 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六)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新内容)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采用标准指数法、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1)标准指数法

⑴对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参数,其标准指数法公式为:Pi=ci/Si

Pi—标准指数;ci—水质参数i的监测浓度值;Si—水质参数i的标准浓度; ⑵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参数其标准指数式为: PPH=(7.0-pHi)/(7.0-pHsd ) PHi≤7时 PPH=(pHi -7.0)/(pHsd -7.0 ) PHi>7时

评价时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 2)污染指数法

⑴对于对照值为定值的水参数,其污染指数法公式为:Pi=ci/Si′

式中:Pi—污染指数;ci—水质参数i的监测浓度值;Si—水质参数i的对照值浓度值。 ⑵对于地下水污染对照值为区间值的水质参数,其污染指数式为:

PPH=(7.0-pHi)/(7.0-pHsd ) PHi≤7时;PPH=(pHi -7.0)/(pHsd -7.0 ) PHi>7时

3)综合评价方法。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在单因子指数法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⑴对各单项组分进行评价,划分各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⑵对各类别按照下表所列规定各组分分值Fi; 类别 Fi

Ⅰ 0 Ⅱ 1 11

Ⅲ 3 Ⅳ 6 Ⅴ 10

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F值与F值。

F?F?F2Max22 ;

F?1n?Fini?1

式中:Fi—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FMax—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最大值

n—项数

⑷根据F值,按照下表所列规定确定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评价指标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如“优良(Ⅱ类)”、 “较好(Ⅲ类)”。 类别 F 优良 F<0.8 良好 0.8≤F<2.5 较好 2.5≤F<4.25 较差 4.25≤F<7.2 极差 F≥7.2 (七)熟悉污染物进行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1.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2.地下水污染途径的类型:⑴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淋滤固体废物堆引起的污染,即属此类。⑵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废水聚集地段(如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即属此类。⑶含水层间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⑷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一)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1.量度声波强度的物理量 ⑴声压(p):声源振动时,空气介质中压力的改变量。单位:N/m2或帕(Pa) △P=P1-P0 ⑵声功率(w):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单位是瓦(W)。 ⑶频率(f)和倍频带:频率为每秒钟媒质质点振动的次数,单位为Hz。20Hz~20KHz为可听声,按下述公式将其划分为10个频带。f2=2nf1 式中:f1、f2—下、上限频率,Hz。n=1时就是倍频带。倍频带中心

频率:f0=(f1.f2) ?实际使用时通常将中心频率为63 Hz~8KHz的8个频带进行分析。

⑷声压级:Lp=10lg(P2/P02)=20lg(P/P0) 式中:Lp—声压级(dB);P—声压(Pa);P0—基准声压,为2×10-5Pa,该值是对1KHz声音人耳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

⑸声功率级: Lw=10lg(w/w0) 式中:Lw—声功率级(dB);w—声功率(W);w0—基准声功率,为10-12W。 2.A声级LA和最大A声级LAmax。A声级能较好地反映人对噪声的主观感觉,因而在噪声测量中,A声级被用作噪声评价的主要指标。以LPA或LA表示,单位为dB(A)。A声级一般用来评价噪声源,对特殊噪声源在测量A声级的同时还需要测量其频率特性,频发、偶发,非稳态噪声往往需要测量最大A声级LAmax及其持续时间,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和脉冲周期。倍频带声压级和A声级的换算关系为:

设各个倍频带声压级为Lpi,那么A声级为:

?n0.1(L??L)? LA?10lg??10pii??i?1?⊿Li-第i个倍频带的A计权网络修正值,dB;n—总倍频带数。

3.等效连续A声级LAeq或Leq。等效连续A声级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数学表达式为:

1 T 0 .1 式中:Leq—在T时间段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dB(A); Leq?10lg[?10L(t)dt]0T LA(t)—t时刻的瞬时A声级,dB(A);T—连续取样的总时间,min。

噪声测量实际上是采取等间隔取样的,又可用下式计算: 1NLeq?10lg(?100.1L)Ni?1式中: Li—第i次读取的A声级,dB;N—取样次数。

4.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或WECPNL。用于评价航空噪声,其计算公式为: WECPNL=EPNL+10lg(N1+3N2+10N3)-39.4 式中 EPNL—N次飞行的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dB;N1—7~19时的飞行次数;N2—19~22时的飞行次数;N3—22~7时的飞行次数。

(二)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Ai 12

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7xqr3xxjw3ibqw7siof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