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1997 2004 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 A:B (A) 可支配收入(B) 2090元 2936元 5160元 9422元 01:02.5 01:03.2 ⑴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运用国家职能和党的宗旨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⑶试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依据。
2、表一:我国石油进口和对外依存度情况 年度 内容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20年 (预计) 进口石油量 9100万吨 1.2亿吨 1.3亿吨 2.5亿—2.7亿 对外依存度 35% 42% 44% 55%—60% 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5年为76%,2000年为31%。 表二: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我国经济情况 时间 内容 GDP下降 多支出外汇 石油贸易逆差 全国居民消费 价格总水平增加 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平均) 每桶40美元 每桶50美元 0.80% 1.10% 88亿美元 176亿美元 352亿美元 440亿美元 0.50% 0.80% 7% 各行业生产成本增5% 加
注:此表数据是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数据。 ⑴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⑵根据表二说明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⑶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表一、表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以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3、表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情况 年度 内容 2001 2002 8% 2003 9.30% 2004 9.50% 2005 预计将超过9% GDP比上年增7.30% 长 表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1亿元GDP 需要固定资产投资 “九五” 期间 单位产品能源和资源消耗高于国际先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劳动生进水平 废弃物排放 产率相当于 比发达国家高 10多倍 美国的1/30 日本的1/18 法国的1/16 “十五”期间 供电煤耗 吨钢能耗 水泥能耗 22.50% 21% 45% 4.49亿 4.99亿 ⑴表一、表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⑵从哲学上说明表一和表二的关系。
⑶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表二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 题型三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 题型特点
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近年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出现在高考卷中的研究性学习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把本来是被考查的学生“转化”成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能力测试的亲和性,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也给我们复习应考提出了新要求。但在高考卷中,这类试题对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凭着平时知识的积累,考生一般都能够回答一二。 解题对策
对策一:认真剖析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掌握设问的具体要求。
对策二: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了解材料的事实、观点和主张,这是解答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对策三: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有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分析事实,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策四:组织答案。这类试题的答案要做到条理化、简洁化、逻辑化,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1、甲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极大地拉动城市消费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应该鼓励。
乙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带来压力,对城市的就业带来冲击。因此,国家应该限制。
丙说:目前,城市的一些部门、单位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实行歧视政策,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农民工乱收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民不要进城务工,以免遭受歧视性待遇。
⑴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分析。 ⑵请你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课题中的某一问题,确定一个子课题,写出子课题的名称,并简述选定该子课题的理由和研究方法。
2、材料一 2005年1—11月全国安全生产简况
统计数据 类别 特大事故 件数 件数 114 -3 -1 死亡人数 同比增减 死亡人数 同比增减 2393 795 184 94 特别重大事故 12 注:①特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 ②2005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70%集中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安全生产条件差、技术装备落后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死亡工人85%为农民工。
材料二 2005年12月5日,在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很多还停留在逐级传达和口头上,潜伏的安全隐患很多,有些行业生产绷得过紧,安全欠账较多,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特别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
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同时,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等,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
⑶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你给李毅中局长写信,你准备就安全生产提哪些方面的意见? 3、材料一 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
材料二 2005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
问题:⑴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哲学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⑶假如你是一名市长,你准备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题型解读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政治简答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应懂得“为什么”,能进行解释、说明;较多地采用引文和材料,联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解答简答题要注意答案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无需做过多的扩展和引申。1、审查设问,辨别类型。从设问上主要划分为直问式和简析式;2、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3、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4、理清思路,列出提纲;5、行文作答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层次化,语言规范化。条理清楚,字体工整。 题型一 直问式简答题 题型特点
近几年,这种题型常以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出现,一般是以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包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 解题对策
这类试题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比较容易,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或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回答。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识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掌握上,从纵向的深度包括含文、内容、地位、作用、措施等,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横向的广度包括知识之间的联系。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2、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1600元,充分考虑了全国各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可以有效实现税法面前纳税人权利平等原则。这是“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题型二 演绎式简答题
题型特点
题目给出的相关情景材料,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其设问形式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原理(观点)”、“材料中是怎样做到……”等,要求考生根据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作答。 解题对策
对策一:解答此类题,首先用系统分析法将材料分成若干层,然后再用演绎分析法去具体分析每一层材料是如何体现设问所给出的观点的。阅读、归纳处理材料就是要搞清楚每层材料所体现的原理或观点。按照学过的有关知识和题目的要求确定答案要点,简明扼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一般不需展开论述。
对策二: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如果题目的设问不直接指出观点,就需要考生先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再用演绎分析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第二,如果观点与材料都是多层意思的,一定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第三,在作答时要先阐述原理或观点,然后再说明哪些材料体现这一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1、2005年全球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以后,美国频繁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给两国纺织品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中美两国政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了协议。纺织品问题的解决符合中美两国企业的共同利益。 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2、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向荒山开战,把地种到了山尖上。结果,粮食没打多少,植被却被破坏了。经过1998年的大洪水以后,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长江上游地区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口粮由财政给予补贴等。
材料二 由于“发菜”与“发财”谐音,所以其市场需求量很大,而甘草能调和百药,其销路也不错。因此,在甘肃、宁夏一带常有人大量采挖它们,从而导致植被遭受破坏,还有猎杀黄羊等野生动物的现象。国家通过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对这些行为予以禁止。
从这两个材料中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材料一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制的问题决定达400多部,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800多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4000多件。
材料二 据悉,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发实施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近百万件;行政案件的类型拓展到50多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在已审结的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胜诉率为30%左右。
材料三 2001年至2005年7月,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52440件170087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9.6亿元。其中厅局级干部820人,省部级干部29人。 材料四 据全国检察机关会议提供的资料看,正在查办的案件中,80%以上是人民群众依法举报的。
阅读上述材料,请结合所学国家机构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上述问题在材料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题型三 意义式简答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