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
四川省普通高中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1
四川省普通高中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为有序、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四川省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高中物理教学,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 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教学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省现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针对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中各模块主题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编写原则:
(一)按“四川省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我省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必须学习《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和《物理(选修1—1)三个模块的内容;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必须学习《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3—2)》、《物理(选修3—4)》五个模块的内容。《教学要求》针对以上模块提出教学要求与建议。
(二)《教学要求》编写的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按照模块的顺序展开。每个模块分别包含“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
“内容标准”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栏目按照我省现行的“教科版”物理教科书的章目顺序编写。其中:“教学要求”是对“内容标准”按三维目标的要求逐条进一步细化,对教学目标提出较明确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教学建议”则对教科书中各章的重难点内容和方法、以及拓展内容提出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尺度,力求具体可操作,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三)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致,以对知识性技能性、体验性的学习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界定
2
类型 水平 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了解 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知 识 技 能 目 标 动 词 技 能 征 知 识 认识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理解 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应用 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比较、简述、对比 认识 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独立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测量、测定、操作、会、能、操作 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制作、设计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经历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反应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价值观念等 会、思考
第二部分 模块教学要求
◆ 共同必修模块
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共有物理1和物理2两个共同必修模块。
3
物 理 1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学习这部分基础内容时,学生要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一、内容标准
(一)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二、教学要求与建议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