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谁。叽叽喳喳的叫声反倒为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不巧的是,这个燕子窝恰巧建在应急灯上,学校为了换应急灯必须要拆掉燕子窝。学校出于对燕子的保护,在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决定暂时保留燕子窝。
材料二:河南新郑一个在建工地曾引来上万只燕子筑巢,为了保护燕子育雏,工地方宁愿耽误工程进度也决定要暂时停工。这次“人与自然的互动”赢得一片喝彩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州航海西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几千个崖沙燕洞巢全被挖掘机“强拆”。此事又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
示例:人应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一句中“碰”“冲”有什么表达效果?
“碰”写出了海燕的勇敢以及飞行之低,触及海浪;“冲”写出了海燕的迅猛以及高翔态势,势不可当。
9.本文主要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呢? 作者用海鸥、海鸭和企鹅这些象征着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的形象反衬出海燕的勇敢和不屈精神。
10.文中的海燕具有怎样的品质?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勇于迎接挑战,不怕牺牲,敢于战斗,对胜利具有坚定的信念。
11.联系上下文,说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一句的表达作用。 简洁地写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更能突出海燕的英雄气概。
12.请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理解。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①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使得村庄和山寨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
②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③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④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⑤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
傲视蓝天的翅膀。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⑥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 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⑦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把自由还给飞鹰吧, “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⑧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⑨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 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⑩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B11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B12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13.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照应题目“滇西北的鹰”。②交代了滇西北鹰的生活环境:阳光明媚,天空纯澈、清新、圣洁、高远。③引出下文对鹰的描写和歌颂。
14.请赏析文章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几个方面刻画出飞鹰的形象,语言整齐、精练、优美。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飞鹰摒弃丑恶、追求正义、搏击生命的情怀。③运用 “捕捉”“撕裂”“叼取”“搏击”等动词,写出了飞鹰的矫健、坚毅、勇猛和担当的精神。(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15.文章第B12段说“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请联系全文,分析边地飞鹰有怎样的情怀。
①特立独行,自食其力,坦然地享受美好生活。②坚毅、勇猛、担当,有坚定的生存意
念。③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守望乡土,让庄稼更加丰美。④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⑤追求自由、光明、正义。
16.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象征;含蓄地赞美和歌颂了滇西北的鹰,表达了作者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借刻画边地飞鹰的形象,阐述人生哲理。
17.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事物,如青松、蜡烛、鲜花、鸽子、风雪、竹子……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请你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写法分析】课文用勇敢无所畏惧的海燕象征革命斗士坚强不屈的斗志,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运用象征手法应注意:一、注意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相似点;二、注意围绕相似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三、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例文】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竹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来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发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强的石头,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再经过夏的酝酿、秋的沉淀,竹,渐见其风骨了!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竹越发清越。历四时而常茂,竹子充分显示了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