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概述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的发展可分为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第一,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二,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P2】
2.研究对象: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研究由出生到老死这一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P3】
3.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宣告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P8】
4.霍尔是美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P10】
5. 荣格开始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前半生(向外)和后半生(向内)分期的观点。认为到了40岁左右可能会出现“中年危机”。 8.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陈鹤琴。【P16】
9.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1962)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确立。【P19】
第二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1.弗洛伊德(图2-1)1896年提出了一整套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P27】 2.心理地形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更强调意识活动。发现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创见。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能量活动部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是心理能量活动的深层部分,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意识。前意识可以被回忆起来,属于意识的一部分。【P27】
3.人格结构说: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本能的心理能量储存室,它是由一种先天遗传的本能冲动或内驱力所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超我来自自我,又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伦理原则。【P28】
4.本能说: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爱、他爱、自我保存本能、繁衍种族的本能和生长并实现自己潜能的倾向。【P29】
5.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①口唇期(出生到1岁半):表现最初的性欲冲动;②肛门期(1岁半到3岁),动欲区位于肛门;③崇拜性器官期(3岁到6岁),幼儿对异性的父亲或母亲的爱: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伊赖克卓情结——恋父情结;④潜伏期(6到12岁):男孩以父亲自居,女孩以母亲自居,并依照父亲或母亲的榜样行事,此即“自居作用”;⑤生殖期(12到20岁)。【P30】 6.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简评【P30】
第一,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的有力反抗。第二,弗洛伊德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第三,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有一定的意义。第四,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把人的心理发展完全归之于本能、性本能,完全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对人的重大作用他的泛性论的理论是错误的。第五,弗洛伊德把意识降低到从属地位,把潜意识放在决定一切的地位上是不准确的。第六,弗洛伊德主张一个人孩提时期的性心理发展决定着他日后人格的发展,这种看法是偏激的。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作为一位科学家,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他思想方法的偏激,没有把这些问题恰当、准确的解决,相反却得出了一些不科学的结论。【P30-31】 7.艾里克森学习了自我心理学理论,其理论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P31】
8.艾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说的主要观点:艾里克森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艾里克森十分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艾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阶段(冲突: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信任感——怀疑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2岁到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自主感——羞怯、疑惑)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主动感——内疚感)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勤奋感——自卑感)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同一感——同一感混乱)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道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亲密感——孤独感)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繁殖感——停滞感)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完善感——失望感)【P32】
9. 华生的心理发展观:重科学、重实验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心理学研究应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法、等等。华生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的兴趣是在情绪问题上。他指出:初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P37】
10. 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斯金纳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理论,这种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的具体体现。
第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强调儿童的外部行为,他主张心理学家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可观察和可验证的行为上,放在那些能够引起儿童行为的环境事件上,注意反应的强化刺激。
第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强调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儿童自身的反应。
第三,斯金纳回避有机体内部的东西,如认知、生理过程等,他把注意放在环境事件与行为的关系上,他认为对可测量的经历和可测量的性行为做机能分析能得到全部信息。
第四,斯金纳将他的强化控制理论运用于教学,采用了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的方法。采取强化手段,使儿童掌握知识。
斯金纳的强化手段、程序教学,在教育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把人的心理、行为完全看成是受环境控制的,这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是错误的。【P39】
1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其特点是新行为、新人格特征的获得,可以不马上表现出来,也可以不用强化,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到制约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是观察榜样的整个过程,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它是观察学习的开始,是人们形成意象的基础。
②保持过程:获得榜样示范行为的意象后,采用符号的行式,以记忆贮存这些意象的过程。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视觉表象、言语编码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运动复现过程:在视觉表象和言语编码的作用下再现榜样示范行为的过程,即获得学
习的操作过程。
④动机过程:指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榜样的新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人们是否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观察学习的榜样效应:替代反应的形成、替代消退、反应抑制、反应抑制的解除。
观察学习的示范形式:行为示范 、言语示范 、象征示范 、抽象示范 、参照示范 、参与性示范 、创造性示范 、延迟示范。
二、相互作用理论:人的行为与人格就是在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的行为首先依赖于他对环境的观察,同时也依赖于他自身对观察榜样的认识,依赖于人活动的内部诱因。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三因素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呈三角模式。环境的影响只是潜在的现实,他是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人的主体条件和行为。
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相互作用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人格形成受这三种因素决定。
三、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化也可以获得新的行为,但是否能将获得的新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强化作用。强化可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自己本身没有收到强化,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自我强化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 四、简评:
第一,班杜拉的人格形成理论独树一帜,他综合了行为主义观点和认知派观点,认为儿童的人格是由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决定的。这为研究制约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另辟了蹊径。
第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和人格是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具有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 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大量的实验研究为依据,这为人格研究的客观性提供了具体的范例。(贡献)
第五,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这是片面的。 第六,尽管他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也没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局限)【P40-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