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3:34: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

zāng

13

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六则:孔子的九思对你有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九则:从这则选段,我们可以推知孔子之乐是什么?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七则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课后小结:

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比如: 仁:孔子对管仲的?仁?的议论。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义:郑伯克段于鄢 ?多行不义必自毙? 礼: 仲叔虞奚 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宋穆公义不传子

仁义与富贵:子贡为商的故事 义与君子:陶答子和故事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4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

15

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

16

搜索更多关于: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的文档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8jjk55fpu4mn0g1mmp04oweh0q68m00okl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