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20:57: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易色?,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是这样解释的:古人如宋儒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 ?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 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这句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上面说,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这句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 ?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水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 三、总结。

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教的大多是思想道德课,为什么呢?古人已知有一个观念就是?诚意?《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说的就是无论你要办多大的事,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提高自己的修养首先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这就是为什么孔子重在教人道德,教人伦理的原因。从内心上诉遭人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也正因此,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的最后写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

21

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这个评价奠定了孔子数千年来至圣的名号。 (参考资料:《易中天说诸子百家》《方尔加说孔子》《于丹论语智慧》《论语讲座》夏传才)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 学 目 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 学 重 点 :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 学 难 点 :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 法 设 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22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

23

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24

搜索更多关于: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的文档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8jjk55fpu4mn0g1mmp04oweh0q68m00okl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