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观念 4.异病同治
2.辨证论治 5.天人相应
3.同病异治 6.形神统一
答 案
1.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即强调整体统一性,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一认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防治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2.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某一阶段病变本质(证候),以指导治疗的方法。
3.中医治病求本的方法之一。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理本质(证候)不同,因而其治法也就不同。例如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别,治法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
4.中医治病求本的方法之一。指不同的疾病,如果其证候相同,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虚寒腹泻,胃肠下坠,或妇女子宫下垂等疾病,如果均属中气下陷之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的方药治疗。
5.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界各种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人体应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人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健康少病。
6.形神统一:形,指形体、脏腑、气血等物质;神,即精神、生命的外在表现。形与神,是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也是养生防病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的理论根据。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一、填空题
1.阴阳学说中认为阴阳之征兆是 ,阴阳之道路是 。 2.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
3.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 ,肝为 。 4.阴阳偏盛偏衰,除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外,还有 、 。 5.《尚书·洪范》概括五行的抽象特性;木曰 ,水曰 。 6.五行相侮又称 或 。
7.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 ,又可反侮 。 8.心火之气不足,可导致 乘 。
9.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传肾是 ,影响心是 。 10.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和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1.根据相生规律的治疗原则:对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应采取 的方法,而对
3
于母子关系的证实,则采取 的方法。
12.从人体部位言阴阳属性:体表背部属 ,体表腹部属 。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病变,此种治法即《内经》所谓 。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 病变,此种治法即《内经》所谓 。
15.五味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金”的是 味,属于“水”的是 味。 16.五志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火”的是 ,属于“土”的是 。 17.培土生金法是通过 而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 虚弱证。 18.滋水涵木法又称 法、 法。
19.根据阴阳基本内容,“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属于阴阳 。
20.“肝火犯肺”属于五行学说中的 关系,又称“ ”。 21.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影响肝是 ;影响肺是 。
22.母子相及包括 和 两方面。
23.以金为例,其母为 ,其所不胜为 。 24.以土为例,其子为 ,其所胜为 。 25.子盗母气是病邪从 传入 ,引起母子同病。 26.古代养生家将 、 、 称为人身之“三宝”。 27.“物生谓之 ,物极谓之 ,阴阳不测谓之 。” 答 案
1.水火 左右 2.前半夜 下午 3.阴中至阴 阴中之阳 4.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5.曲直 润下 6.反侮 反克 7.肺金 肾水 8.肾水 心火 9.土乘水 子病及母 10.事物 现象 11.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12.阳 阴 13.阳虚 阴病治阳 14.阴虚 阳病治阴 15.辛 咸 16.喜 思 17.补脾气 脾肺 18.滋肾养肝 乙癸同源 19.阴阳转化 互根 20.相侮 木火刑金 21.相侮 母病及子
22.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23.土 火 24.金 水 25.子脏 母脏26.精 气 神 27.化 变 神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
4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阳中之阴 D.阳中之阳 E.阴中之太阳 2.阴阳异常消长主要表现为: A.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A.正常与反常 E.太过与不及
4.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其错误者是: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金为木之所胜 D.火为土之母 E.水为土之所胜
5.五脏病变若按相克规律传变,何种情况下病情较为深重?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相制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的相生关系:
A.肝木济心火 B.肾阳温脾土 C.脾土助肺金 D.肺金养肾水 E.肾水济于心 7.五脏之中,肝为:
A.阴中之阴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至阴 E.阴中之阳 8.阴阳学说认为,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的:
A.互相影响 B.消长转化 C.亢害承制 D.偏盛偏衰 E.相互格拒 9.根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东方、春天、酸味及青色归属于: A.土 B.金 C.水 D.木 E.火 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法
A.培土生金 B.滋水涵木 C.益火补土 D.金水相生 E.泻南补北 1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疗原则的确立,其理论依据是五行的: A.相生规律 B.相克规律 C.相乘规律 D.相侮规律 E.制化规律 12.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此种关系又称为: A.母来顾子 B.子复母仇 C.制已所胜 D.侮所不胜 E.有胜无复 13.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应归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4.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A. 火为土之母 B.木为水之子 C.金为木之所胜 D.水为土之所胜 E.水为火之所不胜
15.“亢则害,承乃制”主要说明了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剩 D.相侮 E.制化 16.肝病传心是:
5
B.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E.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C.较弱与较强
C.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克制的:
B.正向与反向
D.短暂与久长
A. 子壮母衰 B.母病及子 C.子盗母气 D.母来顾子 E.胜至则复 1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
A. 阴阳的对立 B.阴阳的消长 C.阴阳的互根 D.阴阳的转化 E.阴阳的
相互制约
18.“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 阴虚阳亢 B.阳虚阴胜 C.阳气暴脱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19.下列除哪一项外皆属五行之“水”
A. 五体之骨 B.五行之藏 C.五志之悲 D.六腑之膀胱 E.五华之发 20.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
A. 心 B.肾 C.肺 D.三焦 E.脾 21.按五行生克规律脾的“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 胃 22.自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属于:
A.阴制约阳 B.阳制约阴 C.阴阳转化 D.阴消阳长 E.阳消约阳 23.某些急性热病,持续高热,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危象者,属于: A.阴消阳长 B.阳消阴长 C.由阴转阴 D.由阴转阴 E.阴制约阳 2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A.消长平衡 B.互根互用 C.相互转化 D.对立制约 E.阴阳交感 2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交合感应 D.互根互用 E.消长平衡 26.五味中入心的是:
A.苦 B.酸 C.甜 D.辛 E.咸 27.五味中入肾的是:
A.苦 B.酸 C.甜 D.辛 E.咸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酸则伤: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9.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0.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辛则伤: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
A.扶土抑木 B.益火补土 C.泻南补北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32.以下不属五行相生的是:
A.木生火 B.火生金 C.金生水 D.土生金 E.水生木 33.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