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9:16: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A.木克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及母 34.按五行生克规律确定治法,肝气横逆犯脾者,宜用:

A.滋水涵木法 B.扶土抑木法 C. 壮水制火法 D.培土生金法 E.益火生土法

35.构成世界的本原是

A.精气 B.天气 C.地气 D.水精 E.阳气 36.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

A.天气 B.地气 C.清气 D.浊气 E.精气 (二)D型题

1.五脏分阴阳,属于阳者为: A.肝 A.元气 A.膀胱 A.温热 A.肝 A.肺

B.心

C.脾

D.肺

E.肾 E.营气 E.小肠 E.收敛 E.胃 E.胃 D.阴中求阳

2.下列能构成一对阴阳关系的气是:

B.卫气 B.心

C.谷气 C.三焦 C.上升 C.脾 C.肝

D.宗气 D.肝

3.下列脏腑中,哪两者构成一对阴阳关系: 4.五行中属火的两大特性主要是:

B.升发 B.胆 B.肾

D.生长 D.肺 D.胆

5.下列有相生关系的两脏是: 6.下列有相克关系的两脏是:

7.下列治法中,属于以阴阳互根理论为指导的是: A.阳病治阴 E.滋阴潜阳

8.自然界万物生成的机理是气的: A.升降

B.出入

C.聚合

D.散失

E.交感

(三)X型题

1.根据阴阳的基本概念,下列哪些特征属阳: A.滋润 A.胃

B.无形 B.心

C.外向 C.小肠

D.光明 D.肺

E.干燥 E.肝

2.人体脏腑区分阴阳,属于阴者有: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盛衰 D.阴阳消长 E.阴阳互损 4.按五行生克规律,针对肺肝脾三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制定的相关治法有: A.佐金平木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益火补土 E.抑木扶土

7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5.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土的有:

A.六腑之胃 B.五方之中 C.五志之思 D.六腑之胆 E.五味之酸 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治疗方法有:

A.补母泻子 B.壮水制火 C.益水培土 D.佐金平木 E.泻南补北 7.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火的包括:

A.六腑之小肠 B.五方之中 C.五志之喜 D.六腑之胃 E.五味之苦 8.“木”有生长、升发条达的特性,比喻肝的功能与特点:

A.肝喜条达 B.肝主藏血 C.疏通气血 D.调畅情志 E.防止出血 9.五华是指: A.皮

B.爪

C.毫毛

D.筋

E.面

答案

(一)A型题 1.B 9.D 17.D 25.D 33。B 1.BD

2.B 10.E 18.A 26.A 34.B 2.BE

3.B 11.A 19.C 27.E 35.A 3.BE

4.C 12.B 20.B 28.B 36.E 4.AC

5.C 13.C 21.C 29.C 5.CD

6.E 14.C 22.E 30.D 6.AC

7.E 15.E 23.C 31.B 7.BD

8.D 16.B 24.B 32.B 8.CE

(二)D型题 (三)X型题

1.BCDE 2.BDE 3.ABD 4.ACE 5.ABC 6.BDE 7.ACE 8.ACD 9.BCE

三、词语题

1.阴平阳秘 6.培土生金 10.母虚累子 15.泻南补北

2.阴阳互根 11.子盗母气

3.阴阳消长 12.抑木扶土

4.五行制化 8.阴病治阳 13.金水相生

5.滋水涵木 9.阳病治阴 14.益火补土

7.培土制水(敦土利水)

答案

1.平,即平和;秘,是固守。阴平阳秘,是指阴和阳两个对立着的双方,是处于相互斗争,又相互制约的动态之中,维持着双方协调平衡的状态。亦称阴阳调和。

2.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阴的存在必须要有阳的存在,阳有存在必须要有阴的存在。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种阴和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也体现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

3.是指运动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

8

消阴长”的互为消长之中,以维持在一定限度内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正常的(一定限度内)阴阳消长是动态平衡的表现,而异常的(超过限度)阴阳消长即表现为阴阳偏盛偏衰。

4.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

5.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而致肝阴亏损,肝阳上亢证。

6.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土不生金脾肺气虚之证。

7.培土制水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之一,即温运脾阳以化湿利水。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肿胀之症。

8.即补阳。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9.即补阴。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

10.母虚累子,又称“母病及子”。是五脏病变的传变过程中,按照五行相生关系进行传变的一种形式。即先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如水不涵木,是由肾阴虚导致肝阴不足者,即是母病传子。

11.子盗母气,又称“子病及母”。是病变从子脏传入母脏,引起子母同病。是按照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又一种形式,如肝阴亏损下及肾阴、导致肝肾两虚者即是由子传母。

12.抑木扶土是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之一。即以疏肝健脾药物治疗肝旺脾虚之证。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

13.金水相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是滋养肺肾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肺法。由于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肺阴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精不上滋以养肺,即可用滋养肺肾的方法,故称金水相生法。

14.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但益火补土之“火”,主要是指命火(肾阳),非指心火而言。也就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失运之证,表现为形寒肢冷,纳差腹胀,泄泻,浮肿等症。

15.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亢盛之心肾不交证。因南方属火,心主火;北方属水,肾主水,故称泻南补北。

四、对比题

1.“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有何异同?

2.“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的病机有何异同?

9

3.阳盛则热与阳胜则阴病有何异同? 4.阴盛则寒与阴胜则阳病有何异同? 5.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有何异同? 6.五行中相侮与相乘有何异同?

答案

1.相同点:属阴阳转化病机;均为阴阳偏盛至极的病变。

不同点:重阴必阳为阴寒盛极时“寒极生热”的由阴转阳病变;重阳必阴为阳

热盛极时“热极生寒”的由阳转阴病变。

2.相同点:均为阴阳偏盛为主的病变。

不同点:阳胜则阴病为阳热过盛必然不同程度耗损阴液,以致阳盛兼阴液相对

不足病变;阴胜则阳病为阴寒内盛必然不同程度损伤阳气,导致阴盛兼阳气相对不足病变。

3.相同点:均为阳邪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不同点:阳盛则热为阳盛阴未衰的实热性质病变;阳盛则阴病为阳盛必然不同

程度耗伤阴液的实热兼津伤性质的病变。

4.相同点:均为阴邪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不同点:阴盛则寒为阴盛阳未衰的实寒性质的病变;阴盛则阳病为阴盛必然不

同程度耗伤阳气的实寒兼阳伤性质的病变。

5.相同点:属五行相生关系病理传变。

不同点:母病及子为病邪从母脏传入子脏,以致母子同病,病势顺,病情轻;

子病及母为病邪由子脏传入母脏,以致子母同病,病势逆,病情重。

6.同相点:五行相克关系异常。

不同点:相侮即反克,为相克关系的反向影响;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

限度,与相克顺序相同。

五、问答题

1.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有何联系? 2.何谓五行制化?其规律是什么? 3.如何理解“阳病治阴”和“阴病治阳”? 答案

1.阴阳的运动变化,包括着量变过程和质变过程。阴阳消长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平衡。阴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它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它虽然也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是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因此,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

2.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

10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 的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8udh1c8vv4n7xz5eb6u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