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述王国维之“境界”说-最新年精选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2:38: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无法从观照之中将二者区分开来。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创作此诗词的过程中仿佛成为了一面镜子,映见了“南山”;此诗词由主观观察上升到纯粹客观的映照也是通过“见”体现出来的。因此,“无我境界”可以大致概括为:诗人完全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和高度,映射出创作对象的一种纯美的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似乎是两个个体从始至终在前后呼应、相互衬托。这样凝结而成的就是一种优美范畴的艺术境界。 三、“境界”说之“三境”

《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也正是人们对于某种理想的渴望―奋斗―实现的一个过程。

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审美与艺术创作的首次碰撞。前一句是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某种信息的传递。诗人正是因为这种信息撼动了其心灵,因此而无法平静。此时,对于诗人而言,自然人生是充满着许多的未知与幻想同时又是新鲜的,既难以捉摸又带有些许惆怅。后一句中的情?{是将激情掺杂在沉郁之中,仿佛即使身处在“天涯海角”之外,也要寻找到这种理想或者美。这是人开始面对某种自然或人生,暗含理想,深入探寻,但是因为不知从何着手而带有些许惆

怅的体现。这也正是“顿悟”的开端。

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渐修”阶段也是一个反复且异常艰辛的阶段。在此处的处理上可以看出诗人经过反复的探索与思考已经可以深入其内,对于客体从形貌到一般气质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理性认识。但是这个阶段的客体却依旧沉闷。这是由对个别事物的一般认识转变为对理念认识的一个过渡期。实际上,就艺术本身而言,审美主体必须将全部精力融入到创作对象也就是客体中,通过反复的时间与摸索,将客体内的本性逐步认知,以获得质的飞跃。

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顿悟”的最后实现阶段。艺术创作中的妙悟,从生活中纷然杂呈的物象,转为一种独创的美的艺术意境,这也是从旧到新的一种运动过程。往往“形式”差之毫厘,而“那人”则会谬以千里。所以王国维又说:“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与“形式”相比,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对所追求的某一美的意象的无比执着,否则,势必会半途畏缩,顿悟云云终成泡影。从思索到顿悟的实现,还需要一个简单的触发或暗示,也即“蓦然回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是一个无比艰辛的过程,而通过“蓦然回首”,却似忽然无意中达到了顿悟的艺术境界。这个暗示,帮助诗人由实践过程通往了最后的自由,完成质的转变。

浅述王国维之“境界”说-最新年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8x0y7webj3jk4h7sglc72h8v7sa9700vj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