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13~16mm,桃红色,腹部色淡,无臀栉,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至深褐色,臀板黄褐或粉红。前胸K毛群只2根刚毛。腹足趾钩单序环10~24个,臀足趾钩9~14个,无臀栉。
蛹形态特征: 蛹长6.5~8.6mm,刚化蛹黄白色,近羽化时灰黑色,翅、足和触角端部游离,蛹壁光滑无刺。茧分冬、夏两型。冬茧扁圆形,直径6mm,长2~3mm,茧丝紧密,包被老龄休眠幼虫;夏茧长纺锤形,长7.8~13mm,茧丝松散,包被蛹体,一端有羽化孔。两种茧外表粘着土砂粒 。
1.3.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距树干1米的范围、深14厘米的土壤挖出,更换无冬茧的新土;或在越冬幼虫连续出土后,在树干1米内压3.3-6.6厘米新土,并拍实可压死夏茧中的幼虫和蛹;也可用直径2.5毫米的筛子筛除距树干1米,深14厘米范围内土壤中的冬茧;在幼虫出土和脱果前,清除树盘内的杂草及其它覆盖物,整平地面,堆放石块诱集幼虫,然后随时捕捉;在第一代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虫果,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⑶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用宽幅地膜覆盖在树盘地面上,防止越冬代成虫飞出产卵,如与地面药剂防治相结合,效果更好。
生物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寄生蜂有好几种,尤以桃小早腹茧蜂和中国齿腿姬蜂的寄生率较高。桃小甲腹茧蜂产卵在桃小卵内,以幼虫寄生在桃小幼虫体内,当桃小越冬幼虫出土做茧后被食尽。因此可在越代成虫发生盛期,释放桃小寄生蜂。在幼虫初孵期,喷施细菌性农药(BT乳剂),使桃小罹病死亡。也可使用桃小性诱剂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目前主流的药剂是甲维盐、菊酯类农药、虫酰肼以及甲维盐复配药剂均能达到防治效果,开花后期及幼果期均匀喷雾,达到预防效果,虫害发生时低倍数喷雾,达到最佳。
2石榴常见病害
石榴常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干腐病等常见病害,在会理,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统称为跳班
2.1炭疽病
2.1.1形态及危害特征
3
病原属半知菌类真菌。为害叶、枝及果实。叶片染病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枝条染病断续变褐;果实染病产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有的果实边缘发红,无明显下陷现象,病斑下面果肉坏死,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2.1.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病虫为害枝、干枯枝、干枯果台、病僵果等处越冬。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2℃。由于病菌有潜伏侵染特点,因此其潜育期在不同品种上和不同时期长短有所不同。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溃疡部、病果及僵果上越冬,也可在苹果、梨、葡萄、枣、核桃、刺槐等寄主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到果实上。分生孢子萌发通过角质层或皮孔、伤口侵入果肉,进行初次侵染。果实发病以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出现的新病果是病菌反复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来源。该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即果园内有中心病株,树上有中心病果。病菌自幼果期到成熟期均可侵染果实。一般6月初发病,7~8月为盛期,随着果实的成熟,皮孔木栓化程度提高,侵染减少。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病害潜育期3~13天。幼果感染的潜育期长,果实成熟后感染的潜育期短,有时病菌侵染幼果,到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情况下,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日灼、虫害等均利于该病发生。树势强病轻,树势弱病重。不同品种抗病性也不同。
2.1.3防治方法
防治炭疽病目前治疗较好的药剂有,咪鲜胺锰盐、咪鲜胺类、二蒽氰醌、苯醚甲环唑、溴菌氰等,复配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加甲基托布津、代森联、代森锰锌等保护药剂均匀喷雾。
2.2褐斑病
2.2.1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
褐斑病主要为害石榴的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会产生针眼儿大小的斑点,呈紫红色,边缘有绿圈,而后逐渐扩展为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颜色呈深红褐色、黑褐色或灰褐色,有时边缘呈黑褐色,病斑的两面着生细小的黑色霉点。病斑常连接成片,使叶片干枯。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发黄,手触即落。
2.2.2发生规律
4
褐斑病在霉雨期间或秋季多雨季节发病较为严重,夏季不利于发病。另外,其发病与石榴品种的抗病性相关。
2.2.3防治方法
防治褐斑病主要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复配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
添加代森联、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保护性药剂,仿效较好,提前预防,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发生。
结论
对于石榴的几种病虫害防治要认清他们发生的特点形态特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前有效的把病虫害控制住,减少损失,节省成本。
5
参考文献:
[1] 詹才灼,汪恩国,方学县等.石榴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综合防治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08(9):99-100.
2. 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20-121.
3.冉再森。我国石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J],湖北植保,2009(5):43一44 4.张绍升。植物病害诊断与治理[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一89 5.廖镜思。四川水果生产回顾与发展思路[J1.四川果树,2007(l):32一33
6.潘沧桑。四川省经济作物的研究Ⅲ.凉山州的石榴线虫新种描述[J].,1985,31(3):263一268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