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20:57: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7.“挤出效应”发生于(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较少

8.下列( )的情况不会增加预算赤字。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 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增加 C.政府转移支付增加 D.间接税增加 9.下列( )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有最大增长。 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

B.政府购买增加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 C.税收减少50亿元

D.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弥补 10.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 D.LM陡峭而IS平缓 1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2.商业银行的储备如果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

A.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提高利率以吸引存款 D.收回部分贷款 13.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率 D.中央银行增加购买政府债券 14.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15.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

A.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会减少 C.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仍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6.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手段是( )。

A.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降低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买入国债 D.向商业银行卖出国债 17.财政部向( )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18.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太大,其紧缩政策为( )。

A.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B.迫使财政部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 C.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 D.降低法定准备率 19.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9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0.下列( )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三、判断题

1. 转移支付增加1元对总需求的影响总是与政府支出增加1元相同的。 2.自动稳定器不能完全抵消经济的不稳定。

3.在萧条时为取得年度预算的平衡,政府必须降低税率。

4.通货膨胀缺口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加以解决。

5.失业保险制度如果能根据国民收入变化及时地调整失业人口的消费水平,那么对经济就具有内在稳定作用。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债的负担在通胀时期比萧条时期更重。 7.准备金要求的提高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贷款量。 8.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9.中央银行可以强令货币供给紧缩,但不能强令其扩张。

10.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 11.如果利率水平处在流动性陷阱区域,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12.改变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工具。 13.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对信贷规模的影响是相同的。

14.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而不是活期存款规模。 15.当LM平缓而IS垂直时,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3.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6.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六、论述题

1.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2.试分析在税收不变,用借款弥补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开支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第十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需求函数 3.宏观生产函数 4.短期宏观生产

10

函数

5.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6.古典总供给曲线 7.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8.常规总供给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有 2.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3.当(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4.总需求曲线( )。

A.当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减少时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会右移 5.总需求是( )。

A.对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上进口需求 B.对所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C.对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D.家庭和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 6.总需求曲线是( )。

A.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一条垂直线

C.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D.通常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条曲线,但也可能是一条垂直线

7.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

A.使IS曲线向左移动 B.使IS曲线向右移动

C.对IS曲线无影响 D.与投资增加对IS曲线的影响一致

8.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有影响 9.与上题中的假设相同,若增加1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

A.对价格水平没有影响 B.提高利率水平 C.增加名义工资10%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

10.与第8题中的假设相同,若政府支出增加,则( )。

A.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利率水平上升,不影响实际货币供给 D.对利率水平和实际货币供给均无影响

11

11.总供给通常是指( )。

A.所有生产厂商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 B.所有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购买量之和

C.所有生产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总产出量 D.政府能够让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数量 12.总供给曲线是( )。

A.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B.一条垂直线或向上倾斜的曲线

C. 一条垂直线或向下倾斜的曲线 D.始终向上倾斜的曲线 13.得出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条件假设是( ) 。 A.假定价格是不变的 B.假定生产函数是不变的

C.假定收入是不变的

D.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货币工资是不变的 14.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 。 A. 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15.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16.当总供给曲线有正斜率,成本中可变成本所占的份额下降时,总供给曲线移向( )。

A.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B.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C.左方,价格水平增加,实际产出减少 D.右方,价格水平增加,实际产出减少

17.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 A.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B.不影响实际货币供给

C.实际产出同比例增加 D.利率水平下降 18.如果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那么减税会使( )。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实际产出增加,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上升 19.与第18题中的假定相同,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 )。

A.产出和价格水平 B.均衡产出和实际工资

C.均衡产出和实际利率 D.以上都可能 20.与第18题中的假定相同,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增加( )。

12

搜索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 的文档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931b5cacc2b61z989nb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