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引论》读书心得
我校把生命教育作为特色,开展生命教育,并请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为我们解读他的著作《生命教育引论》,我也认真的读了此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生命教育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线。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好,使人的生命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因此,珍视、发现、发掘生命的价值,也是教育的根本之道——这是这本书的主要的观点,是我十分认同的教育观。 在当前,无论是从自杀率的急速增高,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人生意义探索的紧迫需要,都可以感到生命教育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激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激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的生命能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和谐地发展。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的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动力,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教育的辉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是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位学生都是充满单纯、善良、天真的品性,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会铭记于心,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是感动、是欣慰,更是一种幸福!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
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同时,教育还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复发”,老师应该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人心总是肉长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感化。在阅读那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名学生的教育手记,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将来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学习的过程,正好使得这一要求得到真正的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组学习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有一位教师在她的教学笔记中写道:“要把学生当成生命,不要把他当作傻瓜来看待,不要把他当作弱智(者)来教。”初读这些话有些不解,我们谁也不会把学生当作傻瓜或弱智。然而仔细想想,我们也没有不把他们当成傻瓜或弱智。其实在我们的心目中,总认为学生是要教的,而不是可以自己学、自主学的。就这样的意义而言,我们的所想和所为,其实是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能量的忽视甚至藐视,所以,这位教师写的那句话,有着现实的意义。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教材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一个蓝本,覆盖着非常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但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材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消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事实上,对初中生来说,喜好数学问题,对有关的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心,这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首要前提和发展动力。数学活动似乎是对简洁的破坏,熙熙攮攮的活动会使我们面临无序,这是传统的教学难以容忍的。在数学教育中,如果没有这些活动,抽象和简洁的条文就会是一张干皮。数学是抽象的,但是产生数学的土壤则是丰富多彩和十分具体的。
受教育是一种人的生命活动过程,而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发展,都不是经典科学的方法所能局限的。学生需要在概念形成之前,在法则出现之前,有一番活动。这种活动不是科学化的,而是生活化的,是由学生自身投入的;它有一定的方向,却更有着学生自主的空间。
课堂是流动的,我们教师是有生命的。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如何使自己的教育充满生命力??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在学校这个平台上锻炼自己,多上课,多听课,
向老教师学习,吸取教学经验,提高认知能力、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观念。新时代的教育者,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是不断催发个人教育智慧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可以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课外也要加强学习。许多名师开展的讲座、校本培训以及一些优质课,我们都要参加,从中得到许多收获,令我们受益非浅。有一点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那就是要学会反思。反思什么呢?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课堂的一个片段;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可以是课程理念;可以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以是教师自身的表现??总之,只要用心去思考,去反思,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长此以往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教师是在与受教育者的日常化的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成长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研究者。他的一本本教育巨著,不是关在书房中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校园里、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的关于学生的点点滴滴以及对教育的所思所感。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里浸透着生命成长的气息,饱含着与他相遇的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的温暖。我们不得不佩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研究精神。所以他能够在教育这个光辉的事业中熠熠闪光。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努力进取,勇于奉献。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我们的青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让我们的教育人生充满生命。做一名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的内涵,让每一位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成长。多给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多给一些困难让学生自己去面对;多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多给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鸡西市第九中学
李艳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