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A.蔡伦B.毕升C.郑和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B.戚继光C.李时珍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邓世昌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7.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它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寇准 8.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
A.浙江台州B.山东登州C.福建福州D.广东广州
9.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
10.“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明朝国力强盛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11.下列三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B.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D.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
12.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3.“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某电视台准备制作一期“纪念郑和下西洋,传承郑和精神”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
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美洲 15.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永乐皇帝指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崇祯帝
16.右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D.造船技术高超
17.2017年是郑和下西洋612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下图)中的哪一时段() 。。。 13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囯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材料二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三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囯,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是什么原因导致材料二中的倭患如此严重? (2)戚继光抗倭取得了哪些战果?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戚帅”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20..读图1,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郑和远航的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现在我国要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应该如何去做才好?
参考答案:
1.C2.A3.B4C5.A6.A7.C8.A9.D10.A11.C12.A13.D14.D15B16.B17.B
18.(1)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接着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当地广大军民一起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政府及人民的支持;战争的正义性,“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等。(言之有理即可) 19.(1):前提: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岸。 (2):特点:和平、公平(言之有理即可)。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指南针运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的精神;明成祖的支持等等。
20.(1)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郑和的航海船队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航海的规模大,每次出海都有大小船只200多艘;参与航海的人数多,每次出海约2.7万~2.8万人;拥有先进的航海设备,有航海图、罗盘针等;远航的次数多,从1405~1433年共远航7次,远航的范围广,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因此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是走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