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答案】D
【解析】A、由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17,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在该结构示意图中x=7,x=17-2-8=7,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圆圈内的数字是17,为氯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15.【答案】B
【解析】A、硝酸铵为白色晶体。 B、磷矿粉是灰白色的固体。 C、氯化钾为白色晶体。 D、硫化钾为白色晶体。
硝酸铵、氯化钾、硫化钾从外观看均为白色晶体,只有磷矿粉是灰白色粉末,故从外观看与磷
矿粉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 16.【答案】A
【解析】A、农药有毒,应该及早制订有关法合理施用农药,故A错误。
B、“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
表示出来,为我们提供了合理选择食物的指南,故B正确。
C、青青少年长期偏食、挑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不利于身体健康,要合理膳食,故C正确。 D、因为汗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故大量出汗后,应该饮用一些含无机盐的运动原料,
故D正确。 17.【答案】C
【解析】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其他成分1%,故正确。 B、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故正确。 C、棉花、羊毛、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涤纶、尼伦和腈纶属于合成纤维,故错误。
D、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故正确。 18.【答案】A
【解析】A、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过氧乙酸
的化学式是CH3COOOH(或C2H4O3),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12:1:16,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31.6%,故选项说法错误。 19.【答案】B
【解析】早期的纸张生产中,常在纸表面涂敷明矾的工艺,利用的是明矾水解出氢离子,溶液
呈酸性,在酸性环境下,纤维素水解,使高分子链断裂,从而使纸张变脆易破裂。 20.【答案】D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故A正确。
B、a点处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a点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
B正确。
C、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 g,所以100 g水中可溶解KNO3固体63.9 g,故C正确。 D、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 g,所以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5.7%,
故D错误。 故选:D。 二、解答题
21.【答案】(1)SiO2+4HF===SiF4?+2H2O (2)②⑥
【解析】(1)二氧化硅和氢氟酸反应生成水和四氟化硅,化学方程式为:
SiO2+4HF===SiF4?+2H2O。
(2)硅酸钙(CaSiO3)由钙元素、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由钙离子和硅酸根离子
构成,属于盐。 22.【答案】(1)无现象 (2)银白
+2+Ag(3) Cu
(4)能
【解析】(1)由于金属活动性铝大于铜,若把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观察到无明显现象,说
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的后面,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2)由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铜丝表面覆
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3)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其中银离子得到电子转化为银原子,铜原
子失去电子转换为铜离子。
(4)根据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金属活动性铝大于铜,铜丝浸入硝酸银溶
液中,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可得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23.【答案】(1)ZnCO3 (2)过滤 (3)⑦
(4)ZnO+H2SO4===ZnSO4+H2O
【解析】(1)由于滤渣2分解为氧化锌,所以滤渣2的化学式为ZnCO3。 (2)上述步骤中,步骤⑥得到滤渣和滤液,所以是过滤。
(3)在上述步骤中,步骤⑦发生是碳酸锌受热分解为氧化锌和二氧化碳,所以属于分解反应。 (4)步骤④中发生氧化锌和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对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ZnO+H2SO4===ZnSO4+H2O。
三、解答题
24.【答案】(1)偏大 (2)铁的硬度比铝大
【解析】(1)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无色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
用俯视的方法,则会使读数偏大。
(2)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是铝制,是因为铁的硬度大于铝。 25.【答案】(1)C2H5OH?3O2(2)红 光照 (3)AD (4)不属于
【解析】(1)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燃2CO2?3H2O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2)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同时绿色植物也可以在光照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 (3)C2H5OH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4)甲醇(CH3OH)与乙醇,用不同化学式表示,其构成不同,属于不同物质。 四、实验探究题
26.【答案】(1)长颈漏斗 (2)BE或BF (3)气球变大
CO2与NaOH反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CO2,不可以选择的装置是加热装置,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如图,①选择装置I时,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气球变大。②选择装置Ⅱ时,可观察到
烧杯内的水沿着导管倒流入锥形瓶中,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CO2与NaOH反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③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配平即可。 27.【答案】(1)气密性 (2)打开弹簧夹K
(3)使B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全部被D、C装置吸收 (4)0.36 0.88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D装置吸收
(5)4:3
(6)除去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7)FeO、Fe3O4
(8)FeO和Fe3O4质量分别为1.08 g和1.16 g。
【解析】(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准备称取3.40 g碱式碳酸亚铁粉末放在装置B中,连接仪
器。
(2)打开弹簧夹K,鼓入一段时间空气,准确称量装置C、D、E的质量。
(3)关闭弹簧夹K,加热装置B至装置C中导管末端无气泡冒出,再打开弹簧夹K,缓缓通
空气一段时间,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使B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全部被D、C装置吸收。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3.40 g碱式碳酸亚铁受热分解过程中生成H2O的质量为:
200.36g-200.00g=0.36g,CO2的质量为:180.88g-180.00g=0.88g,装置E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D装置吸收。 (
5
)
在
xFeCO3gyFe(HO)2gzH2O中,氧元素质量:
(0.36g-0.04g)+0.88ggx?(3.40g-0.36g-0.88g)x=0.48g,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
为H:O=4:3。
(6)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7)实验结束后,装置B中的残留固体可能全部是FeO,也可能全部是Fe3O4.还可能是
FeO、Fe3O4。
(8)如果残留固体是氧化亚铁,则氧化亚铁质量:3.40g-0.36g-0.88g=2.16g, 如果残留固体是四氧化三铁,则四氧化三铁质量:2.16ggx=2.32g,
称得装置B中残留固体质量为2.24 g,大于2.16 g,小于2.32 g,通过计算可知:残留固体是
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的混合物。
设氧化亚铁质量为x,则四氧化三铁质量为2.24g-x,
(2.24g-x)x=2.16g, 根据题意有:x?x=1.08g,则四氧化三铁质量:2.24g-1.08g=1.16g。
五、计算题 28.【答案】(1)228 (2)0.003
【解析】(1)双酚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6?16?2=228。
(2)超市购物小票上双酚A的含量应不超过0.6mg/Kg,若每张超市购物小票的质量为5g,
则其中含有双酚A的质量应不能超过0.6mg=0.003mg。 29.【答案】(1)=
(2)m1-136g m2-136g (3)79.6g
【解析】(1)m1=m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