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1,
现代教师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
2, 教师的含义:广义上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教师
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
教师职业的特点:其一,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其二,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其三,工作绩效的模糊性。其四,职业待遇的福利性。(所谓福利性,一是指教师的待遇相对不高,而是指教师的待遇相对稳定)。其五,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4, 教师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
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5, 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二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四要练就必要地专业智慧。
6, 教师的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和开放型。
第一章 教育
1, 2,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 尽心上》。
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递生产活动经验,传承社会文化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
古代形态的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西周时期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第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4,
19世纪以后的现代形态的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的世俗化。第二,教育的国家化。第三,教育的法制化。第四,初等教育义务化。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5,
终身教育的含义:从纵的方面来说,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来说,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
6, 终身教育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最后,他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7, 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需。
8, 教育的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
9, 教育的整合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日益呈现整合的趋势,就是要在教育中倡导一种科学的人文主义,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
10, 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的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教育学对“人”的理解:(1)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2)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3)人具有发展的本质。(4)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5)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2,
人的发展的特点:(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3,
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这种可能的多样性完全能够满足个体后天发着的需要。其次,遗传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再次,遗传因素对不同性质的技能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最后,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4,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2)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3)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5,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指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6,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两派截然不同的主张: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论(杜威)
7, 8,
按照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和一般型。 全面,民主,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一般具备的属性:其一,全面性,其二,民主性,其三,教育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和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2.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根本性的,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
物质基础。其二,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三,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其四,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其次,教育
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再次,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4.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
5.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第一,政治影响教育的目的。第二,政治影响教育制度。第三,
政治影响受教育权。第四,政治影响着教育内部诸问题
6. 教育的政治效用:首先,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其次,教育在发展社会
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同时,社会政治关系随着不同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再次,教育在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7. 教育与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总和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
文化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8.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第一,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资格。第二,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
的内容。第三,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第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9. 教育的文化功能:首先,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功能。其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
流文化的功能。再次,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功能。最后,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10. 人口质量与教育: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社会内容。
11. 造成男女受教育机会差异的原因:首先,贫困是影响女童入学的最大障碍。其次,受
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再次,受父母文化水平的限制。最后,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显性和隐性的歧视。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2.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什
么样的人的问题。
3. 教育目的的分类:(1)按照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
育目的。如卢梭等人。也有企图调和两派者代表人物有杜威(2)按照教育性质,可以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以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列式的教育目的。(4)按照约束力,可以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设性的教育目的。
4.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5. 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个人。 6.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
总概括。
7.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
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现代学制大体可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中间型制。 8. 中国现代学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表现为三大基本问题:(1)单轨与双轨
(2)长与短(3)统一性与灵活性
9.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2)
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3)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4)为了实现高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