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C) 所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偏小 (D) 所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偏大
32.在选择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案时,下列( )种说法是错误的。 (A) 软土层浅而薄,经常采用简单的表层处理
(B) 软土层即使浅而薄,但作为重要构造物的地基仍然需要挖除换填 (C) 在软土层很厚时,不适合采用砂井排水法 (D) 软土层顶部有较厚的砂层时,主要是沉降问题
33.当采用换土法来处理公路路基的软土地基时,下列( )种说法是错误的。 (A) 当软土层厚度较小时,一般可采用全部挖除换填的方法;当软土层厚度较大时,可采用部分挖除换填的方法
(B) 在常年积水;排水困难的洼地,软土呈流动状态,且厚度较薄时,可采用抛石挤淤法
(C) 当软土层较厚、稠度较大、路堤较高且施工工期紧迫时,可采用爆破排淤法
(D) 由于爆破排淤法先填后爆的方法易于控制,工效较高,对于软土较薄的情况也应当优先采用
34.挤密砂石桩的施工,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下面( )条可不作为评估施工质量的依据。
(A) 砂石桩的沉管时间
(B) 各段的填砂石量、提升及挤压时间 (C) 砂石料的孔隙率
(D) 桩位偏差、桩体垂直度、施工记录和试验结果
35.厚层软黏土地基,初步设计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工后沉降计算值超过了限值。为了有效地减少复合地基沉降量,请问采取下列( )项措施是最有效的。 (A) 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B) 提高水泥掺和比 (C) 增加桩长 (D) 扩大桩径
36.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有m和β两个系数。问下列( )种说法是
正确的。
(A) m值由计算而得,β值凭经验取得 (B) m值凭经验而得,β值由计算而得 (C) m值和β值都由计算而得 (D) m值和β值都凭经验取得
37.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1995),沿河及受水浸淹地段的路堤的边缘标高,应按照下列( )项来确定。
(A)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安全高度 (B)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和波浪侵袭高 (C)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 (D) 应高出设计水位
38.粗料(粒径大于5 mm的颗粒)含量超过50%的砾石土,一般不适宜用来填筑土石坝的防渗体。其主要原因与下列( )条有关。
(A) 土的均匀性差 (B) 不易压实
(C) 填筑含水量不易控制
(D) 压实后土体的防渗性有可能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39.新设计的土质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计算边坡的稳定性,如采用峰值抗剪强度为计算参数,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其稳定系数Fs宜采用下列( )个数值。
(A) 1.50 (B) 1.30 (C) 1.25 (D) 1.15
40.基坑支护设计中,当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对基坑外侧水平荷载的计算与参数取值时,下列( )项计算原则是错误的。 (A) 水平荷载可按当地可靠经验确定
(B) 对砂土及黏性土可用水土分算计算水平荷载 (C) 当基坑开挖面以上水平荷载为负值时,应取零
(D) 计算土压力使用的强度参数由三轴试验确定,有可靠经验时,可采用直接剪切试验
41.作为排桩的钻孔灌注桩,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一1999)规定,施工时桩底沉渣厚度不宜超过下列( )个数值。 (A) 200 mm (B) 100 mm (C) 300 mm (D) 500 mm
42.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中,对于基坑支护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下列( )种提法是不符合规定的。 (A) 支护结构超过最大承载能力 (B) 土体失稳
(C) 过大变形导致支护结构或基坑周边环境破坏 (D) 支护结构变形已妨碍地下结构施工
43.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中,对于基坑支护结构土钉墙类型适用于下列( )种情况。 (A) 地下水丰富且需防止管涌 (B)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
(C) 基坑高度20 m以下的软土场地
(D)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基坑深度不大于12 m的非软土场地 44.进行挡土墙设计时,下列各项中( )项不是计算土压力的必要参数。 (A) 填土重度 (B) 填土的内摩擦角
(C) 填土对挡土墙背的摩擦角 (D) 填土的含水量
45.在对沿河铁路路堤边坡受河水冲刷地段进行防护设计时,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或混凝土护坡方案,最适用于以下( )种条件。 (A) 不受主流冲刷的路堤防护
(B) 主流冲刷及波浪作用强烈处的路堤防护 (C) 有浅滩地段的河岸冲刷防护
(D) 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河段防护
46.对于铁路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下列荷载( )项不属于荷载主力。 (A) 墙身重力及顶面上恒载 (B) 墙背岩土主动土压力 (C) 常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D) 设计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47.分析建造在不透水地基上的均质土坝在长期蓄水的工况下的稳定性时,应采用以下
( )方法确定坝体压实土料的抗剪强度。 (A) 总应力法 (B) 有效应力法
(C) 既能采用总应力法,也能采用有效应力法
(D)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兼用,取强度指标低者,供稳定分析用
48.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下列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与岩体完整程度(KV)的( )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完整程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度 (A) (B) (C) (D) KV KV KV KV >0.8 0.80~0.60 0.60~0.40 0.40~0.20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90 0.90~0.60 0.60~0.40 0.40~0.15 >0.60 0.60~0.45 0.45~0.30 0.30~0.15 <0.20 <0.15 <0.15 <0.15 49.某岩体为完整的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约400,作为地下工程的围岩,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1994),下列对自稳能力的评价中( )条是正确的。
(A) 洞径10~20 m可基本稳定,局部可发生掉块 (B) 洞径5~10 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 (C) 洞径<5 m可基本稳定
(D) 洞径>5 m,一般无自稳能力
50.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初步设计阶段,在下列各项对地下洞室的勘察要求中,( )项是对高水头压力管道地段规定的特别要求。 (A) 查明地形地貌条件
(B) 查明地下水位、水压、水温和水化学成分 (C) 进行围岩工程的地质分类
(D) 查明上覆山体的应力状态与稳定性
2002年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专业考试试卷
专业知识(下午卷)答案
1.(C)
[解析] 软土按相对沉降控制时应取s/b=0.015时的荷载,而极限承载力公式不适宜,只能采用临塑荷载计算公式。 2.(C)
[解析]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计算沉降是土层的全部沉降量,且没有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刚度的影响。 3.(C)
[解析]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10.2.6条。
基床系数是使地基产生单位变形时所需的压力,基单位为kPa/m或kN/m3。 4.(B)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002)第5.3.5条中表5.3.5,(B)正确。 5.(C)
[解析] 软土地基固结程度较差,快速填筑路基时应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 6.(B)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附录K:
查表K.0.1-1得, 7.(B)
[解析] 地下水埋深较浅,浮力较大,而单层车库荷载较小,宜设抗浮桩。另外,车库的刚度要求不大,可采用筏基加抗浮桩基础。 8.(C)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4.2.5条,压缩系数为
土层为高压缩性土。 9.(A)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8.1.2条,台阶宽高比宜为1:1.25,而由 H0≥(b-b0)/2tanα得
10.(A)
[解析] 基底压力分布为梯形,最小基底反pmin应大于0,
即从而有 11.(B)
[解析] 从题意分析,已建建筑物B不可能使新建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12.(A)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4条,(A)正确。 13.(D)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第5.2.11条,嵌岩桩是嵌入中等风化以上的岩体中的桩,嵌岩越深,端阻力发挥值越小,而嵌岩段侧阻力随嵌岩深度增加而不易发挥,一般情况下,嵌岩桩是一种摩擦型桩。 14.(B)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第5.4.2.2条,(B)不正确。 15.(A)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一1994)第6.3.22.1条.(A)是正确的。 16.(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