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了!2018国考申论(地市)作文解析与范文示例
几天前,我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2018年国考申论作文(地市级)进行了简单的破题,因为人在村里,诸多不便,没有进行详细的解析,只是结合2015年河北省考作文命题进行简单说明。回到单位后,第一时间研读了真题所给的材料,结合“虚实结合”的破题思路和深挖掘的材料精读技巧,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作文。在这里,我把作文具体的形成过程展示给读者,这些方法和步骤,都是我们申论作文在线十讲课程中所讲授过的,读者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面对任何话题都能迎刃而解。1读命题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读者注意,命题要求很清楚,既点明了“有”和“无”这一虚的理念,也点明了“城市建设”这一实的问题,虚实结合自然就是我们的破题思路。同时需要注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文章的标题是:试谈“有”与“无”;但是这样的标题只反映了“虚”,而没有反映“实”,这就需要我们为文章拟定一个结合“实”的副标题。我们知道,“有”和“无”的关系,便是辩证法,那么副标题就可以起为:城市建设中的辩证法。
2破题思路这一命题属于典型的“虚实结合”,“有与无”是老子的哲学,是辩证思维,属于“虚”的范畴;而城市建设中的问
题则是具体的社会问题,属于“实”的范畴,虚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破题的思路自然也是“虚实结合。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虚”,老子所说的“有”和“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理解了这一观点,然后寻找具体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实的问题。最后把“虚”与“实”进行结合,也就是是这一观点对城市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这一结合便形成了作文。作文命题很明确指出了“有和无的观点”在材料6中,我们看材料是怎么说的:【材料】“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对这句话进行断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以为”应该要分开来理解,“以”是“用以”、“目的在于”的意思,而“为利”“为用”则是目的和功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给了人们便利,“无”也能发挥作用,读者注意材料中已经明确指出,“有和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读者千万不能走到以“无”来否定“有”的思路上,对老子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处理好“有”和“无”的关系,既要有“有”,也要有“无”。那么我们破题至此,基本上就可以形成文章主干部分的分论点了:分论点一: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的“有之利”。(论述“有”对城市建设的启发)分论点二:深入挖掘城市建设的“无之用”。(论述“无”对城市建设的启发)分论点三: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相
需为用”。(“有无”相统一,最终实现“相需为用”的目的)3挖掘材料把握准了这一破题思路,便形成了我们的分论点。有人会说,不用看材料,给了我这三个分论点,我就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那当然是你牛,是你知识积累丰富,但是不意味着你能得到高分。读者一定要注意,申论作文立足于材料,是戴着镣铐起舞,决不能把材料扔在一边,材料限定了你文章的立意、提供了文章的基本素材。
这就要求读者进行精读材料,从材料中挖掘足够的信息,并按照“有”“无”的辩证思维进行归类合并,用以充实分论点,论证分论点。
材料6中同时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了这一虚的理念所对应的实际问题,从正面来说,也就是“有”和“无”关系处理得好的案例来自材料5:那里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没有一张“蜘蛛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潜力倍增。从反面来说,“有”和“无”关系处理不好的案例来自材料3:瑞丽花园小区的李奶奶,离开广袤的田野,住进了单元楼,总觉得“喘不过气来”。这两个案例,便准确地提示了“有”和“无”所分别对应的城市建设实践,已经给你提供了现成的素材,也提示我们重点来看这两个材料。材料1和材料2,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背景和引子,与作文主题关系不大,可以略过,直接从材料3、4、5入手。 【材料3】舒适的住所、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李奶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