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页 共 66 页
(2)定位公差带 (一)公差带特点
1、特点:定位公差带相对于基准有确定的位置,其位置由相对基准的定位尺寸决定,定位尺寸可为理论正确尺寸,带有公差的尺寸,有时定位尺寸为零。
2、具有综合限制被测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状的职能。通常给定定位公差后,不再给出定向和形状公差,若有进一步的要求,也可以给出只是满足形状公差<定向公差<定位公差。 (二)公差带形状 1. 位置度
限制被测要素的实际位置对其理想位置偏离的程度。 分类:点、线、面 1)点的位置度:
a. 以φ t 为直径的圆内的区域。该圆的圆心由相对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
b.以Sφ t为直径的球内的区域。该球的球心由相对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 2)线的位置度:
a.距离为公差值t,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分布的两平行直线间的区域。中心线的位置由相对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b.距离为公差值 t1 和 t2的,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分布的两组平行平面间的区域。
c. 以φ t 为直径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的轴线由相对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3)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
公差带:距离为公差值t,以面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分布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面的理想位置由相对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2. 同轴度
控制圆柱面(圆锥面)与圆柱面(圆锥面)轴线间的同轴程度。此时,轴线可能发生平移,倾斜或弯曲,或同时发生。 1)点的同心度
以φ t 为直径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的区域。 2)轴线的同轴度
53
第 54 页 共 66 页
以φ t 为直径的圆柱面,该圆柱的轴线与基准轴线重合。 3. 对称度
它是用来限制轴线或中心面偏离基准直线或中心平面的一项指标。
公差带:距离为公差值t,相对基准平面对称分布的两条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注意:此处与位置度有一些类似,①位置度主要用于控制线,而对程
度主要用来控制平面。
②位置度中的中心线或面,是由相对
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
对称度中的中心面就是基准本身。
(三)几何图框
1.定义:用理论尺寸,联接各被测理想要素说得的图形。图3-40 2.几何图框中的圆形代表了形位误差允许变动的范围。
3、定位尺寸用理论正确尺寸给定时,几何图框相对于基准的方位是一定的。图3-40
4、定位尺寸用尺寸公差给定时,几何图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图3-41,只有一个基准,几何图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或转动。 图3-42,多个基准,几何图框可以在定位尺寸公差范围内移动。
合格的孔,其实际位置处于定位尺寸公差带与位置度公差带重叠的区域内,否则孔的位置是不合格的。 (3)跳动公差带 (一)公差带特点
1.跳动公差是针对特定的检测方式而定义的公差项目。是指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过程中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也就是指示器在给定方向上所指示读数的最大与最小之差的允许值。
2. 跳动公差带具有固定和浮动的双重特点:一、它的同心圆环的圆心或圆柱面的轴线,或圆锥面的轴线始终与基准轴线同轴;二、公差带的半径又随实际要素的变动而变动。
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状的作用。 (二)公差带形状
1.圆跳动:是指被测实际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的回转时,在指
定方向上指示器测得的最大读数差。 1) 当检测方向垂直于基准轴时为径向跳动。
54
第 55 页 共 66 页
公差带: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t的,圆
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个同心圆间的区域。
2) 当检测方向平行于基准轴线时为端面跳动。
公差带:与基准同轴的,任一半径位置的测量圆柱面上,距离为
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3) 若既不垂直也不平行于基准轴线时,叫斜向圆跳动。但此时
标注必须是法向方向。
公差带:与基准同轴的,任意测量圆锥面上距离为 t 的两圆间
的区域。
2.全跳动:是指被测实际表面绕基准轴线无轴向移动的回转,同时指示
器作平行或垂直于基准轴线的移动,在整个过程中指示器测得的最大读数差。 跳动是某些形位误差的综合反映。 1)径向全跳动
指示器运动方向与基准轴线平行
公差带:半径差为t,与基准同轴的两圆柱面内的区域。 2) 端面全跳动
指示器的运动方向与基准轴线相垂直。
公差带:距离为t且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 总结:
1.公差表示时需要加φ的: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位置度、
同轴度
其中,同轴度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加φ,其它的形位要求则是有时需要。
Sφ的:位置度
2.圆锥的标注:被测的量是圆锥面的截面圆,则箭头不用垂直斜面。
例如:圆度 。
若被测的量是圆锥的轮廓面或素线,则箭头要垂直斜面,例如:直线度、跳动。
形位公差带的形状种类较多,讲解过程要注重层次,并分门别类,使杂乱的公差带简单、直观。
课堂上通过对形位公差带定义及其标注方法的的详细讲解,同学们理解情况较好,但由于内容和变化形式较多,记忆起来较困难,需要通过练习加强记忆。
55
第 56 页 共 66 页
教 案
第 周 课型 理论课 分类 上课 时间 年 月 日(第 节) 教学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 课题 了解各种检测原则及具体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形位误差检测的作用 重点 教学 后记 教学 形位误差检测的方法 难点 教学过程:
§3-4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
补充资料:
一、 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1. 基准的建立
基准建立的准则-最小条件:基准实际要素对基准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2. 基准的体现
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使测量过程简化、方便和经济性。
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