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和作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
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
②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2)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特点:前因后果
2.辩证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同时又是不确定的 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③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方法论意义
①原因和结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 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和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A. 对立表现在: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B. 统一表现在: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②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③不要忽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和偶然性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