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5世纪后30年(开始) 16世纪(高潮) 19世纪初(结束)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封建专治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继尼德兰革命之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随后,在英国爆发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恩格斯: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特点: 以分工和协作为前提 开放、进取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基本条件) 不同的利益主体(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4.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
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3)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交换价值与价值
(1)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交换价值和价值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 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内涵:
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同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 (2)抽象劳动: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 内涵:
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在时间上、空间上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当商品卖不出去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激化。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决定价值
(4)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3.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6. 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 商品的价值量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2)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 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