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消极后果:
第一,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作用即劳动。 条件:
可能性: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必要性: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9.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盛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10.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含义: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第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含义: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补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实践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2.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1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表现为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 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
国家除了对内发挥政治统治职能之外,还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