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串讲笔记(2010年8月北大版)
第一章 绪论
1. 消费行为:就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求的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的一切脑体力活
动。
目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消费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表现为:
① 决策活动的数量及其难度 ② 许多变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总结:消费行为包括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的心理历程。
3. 消费者扮演不同角色:
① 倡导者:提议购买某一商品或劳务的人
② 决策者:确定尚待满足的需要和授权别人去购买有关物品的人
③ 影响者:通过言语或活动,有意无意地影响别人的购买决策、购买行为和使用产品或劳务设施的人 ④ 购买者:实际从事购买活动的人(买主) ⑤ 使用者:直接消费或使用所购物品的人
4. 消费心理学相关学科:
① 心理学 ② 社会学 ③ 经济学 ④ 文化人类学
5. 在消费者心目中,产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物理特性,且还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习惯、
观念和爱好等心理特点。
6.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意义:
① 指导设计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 ② 有效地指导市场策略;
③ 为政府部门指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政策和法律提供科学资料; ④ 促进对外贸易服务;
⑤ 有助于识别一些容易上当受骗的销售手段。
7. 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
① 观察法 ② 访谈法 ③ 问卷法
④ 投射测验法(a. 角色扮演法 b. 联想法 c. 造句法 d. 示意图法) ⑤ 实验法
8. *用速溶咖啡的例子说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为何要用投射测验法。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二章 消费者的知觉
1. 知觉的特性
① 知觉的选择性:个体对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觉。
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有三个:知觉的超负荷、选择的感受性、知觉防御。
知觉的超负荷:指外来刺激超出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接受的能力时,一部分刺激受到心理上的排斥。
选择的感受性或知觉的警戒:是指个体对自认为有价值的或有兴趣的刺激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 知觉防御:指个体对恐惧或者感到威胁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应缓慢。
② 知觉的解释:指从来自刺激的感觉中推出刺激的意义。可细分为组织、分类和推论三个过程。
2. 知觉的组织,有以下原则(选择、填空):
① 图形-背景原则 ② 接近性原则 ③ 相似性原则 ④ 封闭性原则 ⑤ 连续性原则
3. 美国食品公司牛奶巧克力23年内价格变动3次,重量却变动了14次,消费者未察觉(运用了“差别
阈限”的功能)。
4. 风险:是对后果无法作确定预测的任何行动,它由不确定性和后果两部分构成。
不确定性:消费者不知购买结果(是否满意)的主观知觉。 后果:购买和使用后可能的得失。
5. 消费者面临的风险类型:
① 资金 ② 功能 ③ 社会 ④ 心理 ⑤ 身体
6. 采取某些办法可以尽量减小购买可能带来的风险:
① 搜寻信息 ② 购买前深思熟虑 ③ 建立消费者对商标的信赖
在上述减少风险的三种行动中,开始阶段是以积极探索信息和在决定购买前的慎重考虑为最重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趋向以对商标的信赖为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三章 消费者的学习
1. 学习的要素:
① 动机 ② 体验 ③ 强化 ④ 重复
2. 泛化:当学习对某个刺激作特定的反应时,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引起,也可以由类似的刺
激引起,这叫泛化(即从原有的刺激泛延到类似刺激)。
3. 分化: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4. 学习率曲线(P55)
5. 儿童广告的特点:
① 突出形象、避免抽象
② 画面要活跃、明快、有一定速度
③ 适用暗示和从众效应诱导儿童接受广告中的劝说、思想
第四章 需要、动机、卷入及其市场策略
1. 需要:对缺乏的事物产生的欲望和要求
2. 消费者的需要特征:
① 多元性:需求是多方面的
② 主导性:在多元的需要中有优势的需要 ③ 动态性:需要随时间的推移会发展、变化
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级向高级依次为:
① 生理需要 ② 安全需要
③ 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④ 尊重的需要 ⑤ 自我实现的需要
4. 卷入:消费者对产品与自己的关系或重要性的主观体验状态
5. 卷入的特性:
① 强度:高——低 ② 方向性:活动指向的目标
③ 久暂性:卷入状态的延续时间的长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 卷入程度对应不同策略:
① 卷入程度低:应从感情诉求打动观众,运用“难题——解决”策略。需要比较强的广告表现力,
适用媒介——电视广告;
② 卷入程度高:应从理性诉求打动观众,应把理性与情感诉求结合,适用媒介——印刷广告。
第五章 态度及其市场策略
1. 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习得的反应倾向性。意见本身就是态度的表
现。
2. 态度的性质:
① 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 ② 态度必有对象
③ 态度有其方向、强度和信任度 ④ 态度有其稳定性
⑤ 态度有一定的结构(由认知、感情和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
3. 态度的功能:
① 调节的功能
② 自我防卫的功能(以消极态度对待明知不可得的事物,避免精神上的困扰) ③ 价值表现功能(把价值观转换为更易表现的实在的东西) ④ 知识功能
4. 态度的改变(P95)
① 性质上的变化(前后态度不一致) ② 程度上的变化(前后态度一致)
5. 态度变化的理论
① 调协理论(正与负的综合,趋向中间值)
原有态度离中性态度越近,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难。 ② 平衡理论(P97) ③ 认知失谐论
a. 人们对于一个对象形成新的态度时会有一种倾向,这就是使新的态度与原有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相一致,如果感知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了解、信念或态度不一致,那么,就会体验到失调。 b. 认知失谐论把相符合或一致的认知因子称为和谐因子,而把不相符合或不一致的认知因子称
为失谐因子,并且认为认知因子失谐程度越大,改变态度的压力越强。
c. 失谐程度依赖三个因素:失谐因子对和谐因子的比例、认知因子的重要性、认知的重叠(可
供选择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 ④ 多重属性理论(费希宾) ⑤ 社会适应理论
6. “态度”通过“中介因素”的作用诱发出一定的“行为或活动”
中介因素包括:责任心、可觉察到的效果、损益知识
精品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