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阴阳应象大论”里“东方生风”五段,我要着重来讲,讲了不下五六堂课了吧,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五段话体现了中医的一个精髓,它把很多气机所化表现出身体的某个部位啊,跟身体和周围环境有关的事物的象,都呈现出来了,并做了一个经典的分类,几千年来中医临床一直沿着这个分类来走,并且不断地指导着临床,这里面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经典,所以咱们不吝惜拿出这么多时间来把它讨论清
楚,希望大家认真来听,并且能够勤思考。 《内经》啊,不容易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着眼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一样,如果方法不一样,讲解的的跟古人想说的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要想把内经讲好,首先要有古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世界观,和整个对身体的了解,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黄帝内经是古人写得嘛,但是黄帝内经的古文相当白话,如果说和尚书啊,史记啊,包括周易比较一下,就明显能体现出来,黄帝内经的古文基本是古代的白话文,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古文,所以说古人写黄帝内经啊,
应该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把想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并不会在文字上绕圈圈,给后人留下伏笔,这个是古人写黄帝内经的基本笔法,这个要清楚。但是历经几千年之后啊,尤其是到了现代,已经读不懂了,觉得文字古奥,说理不清楚,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所以说内经的注解太多了,从太素开始注解不断,每一代的名家都对黄帝内经做了注解,所以说我们看黄帝内经都是从看注解而来的,每一本注解可能是上千页了,一看头都大了,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基本不可能把黄帝内经带注解的完全读完,所以说这更给我们读经造成了困难。
我简单说一下我读黄帝内经的方法吧。当时我读内经,拿来的是内经一个很普通的版本,街头卖的一个很普通的版本,我翻了翻没有错别字,后来就读了。后面还有一个白话,白话就相当于把前面的古文白话出来,没有什么具体的解释,关于一些生僻字的注解也没有,就是拿着这么一本内经来读,其实当时已经有一些底子了,不断地读,最后
这本书都读黑了,并不是手脏,翻得太多啊,这本书基本就是,不能说是翻烂了吧,因为现在的纸张质量都很好,古代很容易翻烂一本书,现代纸张这么好,不容易翻烂,但是基本上书是翻黑了,慢慢地前后对照着来读,就会对内经的行文有一个认识,慢慢地浸入其中啊,就会理解它在说什么,所以说读内经读了很多遍,也没有完全掌握。后来是读伤寒,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然后再参照着来读内经,成无己是第一个给伤寒论做注解的人,我觉得他的注解是以经注经,还是可以,虽然里面有很多偏颇的地方,我觉得大致的不失经义吧,参照着慢慢来读,里面的意思就慢慢地打开了,后来再学一些气道中医方面基本的理论常识,随着年头的不断地增长,这里面很多事情就能融会贯通了,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从“西方生燥”到“肺主皮”。
“其在天为燥”这个“燥”指的是清明之气,而并非是指干燥,因为这个清明之气就是大晴天,非常晴的大晴天,本身就是没有多少水气,这个大家应该好理解,非常清晰,
清爽,这个秋天嘛,秋高气爽的这种感觉,这个就是燥,这个燥不是指的口干舌燥的燥。“在地为金”就是收藏,而像金属一样有热的和电的良导体一样,体非常通达,通透,而又有收敛之性。“在体为皮毛”,上次说了,皮主收,毛主开,皮毛一开一收,体现了金气,作为相傅之官的一个特性,“在脏为肺”,我们也说了,肺居上焦,临势于下,主治节,化水雾,五经并行,统领百脉,这是肺的特征,这相当于宰相,总理的一个职权。
下面通过大家的参与,一起讨论的这种方式,来把肺金这块儿走完。“在色为白”,大家可以说一下,为什么在色为白,下面具体讨论一下在色为白。古人说白色是丧服之色,主丧,古人有白衣会,白衣会相当是办丧事的,都穿丧服,现代穿白色的都是医院的大夫啊,护士啊,都是白衣大褂,这里面有什么深意,大家可以想一想。 来看一下大家是怎么说的,“白色代表清明。”“白色代表金色,像秋霜之色”,“中国的西部高原白雪皑皑”“西方白虎,开始失去上位”。这是大家的回答,关于这个颜色很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