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4 11:17: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鲜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理解并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清划分的理由,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 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4. 从神奇的柳树身上读懂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揣摩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读懂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

1.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写灞河柳的用意,感受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2. 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学生的准备:见附件。 教师的准备:

晨读课要关注朗读的情况,课文较长,朗读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进读正确、流利;准备与教学有关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交流:说到“柳”你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此处可以谈的很多,如由柳想到的诗句,由柳想到的柳树的样子,以及和柳树相关的其他东西。)

2. 过渡语:今天我们看“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青海高原的材料,使对青海高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重视语言积累,推进读懂

1. 提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只定位在正确、流利上,而要尽可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相机解决文中读不准的字音和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解决词义:广袤无垠 深邃 凝滞 苍凉 赭红色;

解决字音:哦——了解每个字音表达的意思,然后依据文中的句子确定字音,读“ó”。)

——随读推进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 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主要写的内容,我们通常观察一种景物,要留意眼中所见、心之所想。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是作者眼之所见,哪些是心之所想。用不同的自然段序号标注出来。

交流:眼中所见写了些什么内容——树的生长环境、树的形态;

心之所想是什么内容——猜想和想象、联想到灞河之柳、自己的感受启示

2. 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说划分的理由。 第一段(1—2小节):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

第二段(3—5小节):青海高原的特点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株大柳树。

第三段(6—8小节):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以及作者的联想。 第四段(9小节):作者对柳树的赞美。

(分段仅仅是便于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课文不同的理解所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3.作者写一株柳,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在哪一段集中抒发了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段)你能大致读懂作者在赞叹什么?(毅力、韧劲的一株柳精神)——读出这种赞叹。

4.我们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你能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吗?(板书:托物言志:一株柳——一株柳精神)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陈忠实紧紧围绕“一株柳”去写眼之所见、心之所想,从“一株柳”写到自己的想象、联想、感受、启示,展示“一株柳精神”,下面就让我们细读课文,看看那么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体验,又是怎样把“一株柳精神”表达出来的。

(四)学习课文1、2小节,体会作者开篇表达情感的方式

1. 引导学生发现开头表达形式的不同 幻灯片出示: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出示课文1、2小节,我们下来看看作者的开头。指名读,围绕这“一株柳”这一段中哪几个词语是主要信息?(神奇、望而生畏、伫立在青海高原)如果用一句话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2)作者这样写,与我们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意思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呢?

学生自读,感觉这两段的开头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评判。(两段中有些重复的内容,但又不同,原本一段就可以说的内容分作两段来写等)

2.引导发现开头表达效果的不同

(1)这两段话虽然简练,但不简单的。对比读这两段话,静静思考,留意

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让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为什么两段一会说它是平常的,一会又说它是神奇的;一棵柳树为什么让人感到“望而生畏”。 (梳理出这两个问题,教师板书:平常 神奇 望而生畏)

—— 理解“畏”的意思,从而理解“望而生畏”的意思。

(学生过去学过《恐龙》一课,在那一课中,“畏”是“害怕”的意思,但在这一课中,“畏”则是“敬畏”、“敬佩”的意思。因此,需要给学生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引导感受这两个小节“一会说它平常,一会又说它神奇”,那作者到底想强调它的什么?(强调的还是神奇)——尝试通过朗读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朗读一是表达出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朗读也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而此处,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因此,应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呢?从这两段中你可以找出两种柳的不同吗?(平原水边\\伫立在青海高原—两种柳生存环境的不同)

(理清“平常”和“神奇”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实则不矛盾,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

——当你看到这个不同,你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柳为什么说伫立、同样是柳长在不同的地方就差别这样大吗)

3.引发总结反思:我们看到作者的开头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收获?(这样开头易于吸引读者注意、思考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望而生畏、寸草不生、独特锻铸、不可思议、起死回生、艰苦卓绝、毅力和韧劲(每一部分内容中选出的)”听写后在文中找出标画出来,并读一读。

2.你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aj5n4lxax6rgfk15sw18xzko02xoc00fw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