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课——一种常被忽视却很有实效的课型
——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有感
第一次认识管建刚,是在一次自贡的一次优质课堂观摩上,听了他的一堂生动高效的作文讲评课,再听他的“如何进行作文系统的训练”的讲座,当时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也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是,上学期,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每人都买了一本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进行学习,我也认真地进行了阅读,才发现,他的讲评课并不是简单的“欣赏—挑刺—训练”三个环节而已,每一个环节里都蕴藏着许多的智慧,值得反复品味。
一、“欣赏”的艺术
1.对习作兴趣的精心呵护。在管建刚老师的课上,你总会涌现很多的感动,孩子们写得好的句子都会出现在大屏幕上,并醒目地标上作者姓名,哪怕写作水平不好的孩子,也会有几句生动的句子并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可以想象对孩子们的激励有多大。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是以欣赏者、发现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产生再次表达、再次被赏识的欲望。而我们自己的课堂,太缺少这样赏识的机会,怪不得孩子们习作的兴趣不浓了。
2.对学生写真话的赞许。管老师对学生的欣赏,表面上是肯定语言的精彩,深层次则是对学生写真话的赞许。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这些话为什么精彩,他说的都是真心话,都是心里话,精彩源于真实,来自你内心深处,有你的笑,你的泪。”“能让大家笑、大家哭的句子”就是精彩的句子。”一句句看似无心却很用心的点评,引导学生讲“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3.佳句的到位点评。平时的习作讲评,对孩子的评价中也有激励,但只是泛泛而谈,只是通报写得好的学生姓名,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不大。管老师的点评,总是巧妙地评出这句话好在哪里,让学生指导,这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它有实实在在好的依据,而这样的点评,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才是对有效的。 二、“挑刺”的技巧
管老师的讲评课第二个环节便是具有诊断功能的“挑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1.由“个性问题”转向“共性问题”。平时的习作讲评,总习惯于“就文评文”,过度关注一篇篇的文章而忽略了一类文章,这样的讲评是低效的。管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是认真归纳出孩子们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关联病”“重复病”“大头病”“大尾巴
病”等等,并引导学生当堂进行修改。每次讲一两个典型病例,持之以恒,学生的语言就会准确、顺畅、干净、利索。当然,对于习作问题的梳理还应体现年段特点,比如高年级多在谋篇布局、审题立意上进行指导,效果会更好。
2.修改方法的多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管老师对作文的修改方法也很多样。比如板书一段作文,当堂进行修改,学生能很直观地感受一句句推敲修改后的进步;也有直观对比的方法,出示不同表达的两句话,对比哪一种写法好,好在哪里;还有出示几段话,让学生给每段话打分,并说出理由等等。这些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深度参与的积极性,也能让习作的能力在多样的方法中得以提升。 三、“训练”的实效
习作是一项技能,除了说,更重要的是练。管老师的第三个讲评环节便是“训练”,这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也是一堂习作讲评课的“生长点”。
1.训练点小而实。管老师每一堂讲评课都会针对该次作文学生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进行训练,一次突出一个训练点,很有实效。如开展的“写景即写人、让哑巴说话、让题材开阔起来、开头结尾”等训练,内容生动,形式活泼,指导到位,练习充分,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扎实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便能螺旋上升,比每一次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似的训练收效肯定好得多。
2.训练环节清晰。管老师每一次的训练并不是生硬的,而是循循善诱的。如由“例话”到“说话”到“写话”的环节,或由“病例”到“欣赏”再到“训练”的环节等,让学生能明白怎样的文章是精彩的,并懂得这个练习点的方法,再进行练习,指导细致到位,学生的训练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方法的运用,是作文的再次生成与提高。
当然,习作课堂的轻松高效,更源于课前的大量功夫,源于教师对生本的深情关注,对教育的不倦追求。管老师的每一堂讲评课例上,无论是欣赏的精彩句子,还是要挑刺的句段,都来自学生笔下,以学定教,训练的内容也是学生此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内容离不开老师课前对每一个孩子作文的细心阅读,并针对学生习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及准备,同时,也要修炼扎实的基本功,对作文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而这些做法,才是真正地对生本的有效关注,也只有这样的深情关注,才能获得习作教学的高效。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教研组将尝试开展“习作讲评课”的研究,并作为教研组的一项特色活动进行总结与推广,期待管老师作文教学的先进理念能引领我们在习作教学的路上走得更朴实、扎实与高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