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球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22:50: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成分的主要来源。

3.铁矿床分布的时代:前寒武纪(75%),其中早元古代为48%;古生代(5%);中生代(15%);新生代(5%)。前寒武纪铁矿床以沉积变质型(硅铁石英岩)和沉积型为主,占80%。

4.铁矿沉积规律;

地球出现游离氧气之前,因CO2分压很高,Fe(HCO3)2大量溶解于水中而不沉淀; 游离氧气出现(早元古代),深水远洋含铁硅质岩沉淀,Fe2+--Fe(OH)3↓; 元古代—古生代,浅水鲕状赤铁矿沉积,与灰岩、白云岩共生;

中生代—新生代,陆相铁矿沉积:湖相、沼泽相风化壳型铁矿。由于Eh高,二价铁很快被氧化成三价铁,不能远距离迁移。

5.简述大气降水、海水、岩浆水等不同成因热液的产状、化学成分及δD和δ18O 的特点。

1.大气降水:δD= -22%o,(全球平均),变化范围δD= +55--- -350%o; δ18O= -4%o(全球平均),变化范围δ18O= -55---+10%o

2.海水:‘黑烟’和‘白烟’分别由含金属元素硫化物(黑色)和SiO2(白色)的海水沉淀而成,还含有H2S,Na+-K+--Ca2+/Cl-型,缺乏Mg2+、SO42-;σD=0%0(与海水一样);σ18O=+1.4(与海水一样);PH=3.0;水温350℃.

3.岩浆水:岩浆水指岩浆熔体中分离出来的水,可来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形成的初生水,也可以来自地壳重熔的沉积岩和火成岩中的水,岩浆水的σD=-40~-80%0,σ18O=+6—+9%0.

6.热液中成矿元素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来自上地幔:上地幔岩石部分融熔分异出玄武质(安山质)岩浆,其中含有多种成矿元素,他们同岩浆一起沿区域性深大断裂进入地壳,在岩浆期后,这些成矿元素可随岩浆水一起形成岩浆(火山)热液,如:火山岩型Au矿、环太平洋斑岩铜矿中的成矿物质均来自上地幔。

2.来自地壳物质:主要是变质热液和重熔、改造花岗岩热液中的成矿元素来自地壳。其中下地壳的主要是深循环对老地层的改造---变质矿床、花岗岩化等。来自地壳浅部的主要是热液在侵入、上升过程中溶解、吸收围岩中分散的成矿组分。

7. 矽卡岩双交代作用:1当岩浆期后热液作用于石英闪长岩时,K、Na、O2、Mg、Fe等首先转变为活性组分,其表现为:磁铁矿被溶解,角闪石和黑云母被透辉石交代,正长石被斜长石交代,结果形成矽卡岩旁蚀变石英闪长岩。这时,因石灰岩未含杂质只发生大理岩化。2随着溶液的继续作用,Ca、Si和Al因在两种岩石空隙溶液中存在化学位或浓度差异而发生相对的扩散。在内接触带中,由于Ca的代入和Si的迁出,石英变得不稳定而消失,由于Al2O3的活动性较Si小,这时迁出少,因而使内接触带相对富于Al和Ca,导致了透辉石—斜长石矽卡岩带的形成。在外接触带中,主要由于Si的带入,大理岩则被次透辉石矽卡岩交代。3当内接触带中继续带入Ca,进一步大量带出Si,在靠近原始接触面附近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带开始代替了透辉石—斜长石带。进而就在岩石原始接触的界面上,石榴子石矽卡岩又交代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而形成单矿物带。此时在外接触带中,因Si和Al的进一步带入,次透辉石矽卡岩变得不稳定,也为石榴子石矽卡岩所交代。外接触带石榴子石矽卡岩与内接触带的不同,前者接近钙铁榴石的成分,后者接近钙铝榴石。4最后随着内接触带中Si的迁出,继续发生去硅反应,同时由于Al的带出以及Ca的带入,单矿物石榴子石矽卡岩带得到充分发展,它在内接触带中宽度不断扩大,而在外接触带中几乎完全代替了次透辉石。柯尔仁斯基交代原理:~提出,在交代过程中随着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有些组分很快的溶解和扩散,因此在空隙溶液和渗透溶液中的浓度将会迅速的趋向均匀,而且在交代岩石矿物中的浓度取决于其在溶液中浓度。这样在交代过程中为了消除组分在矿物和外来溶液之间存在的浓度梯度,就会发生其中一部分组分向岩石的带入和另一部分组分自岩石带出。 第七章 硅酸盐熔融体系的地球化学

1、部分熔融:在地球深处某些热量聚集的部位,固相岩石由冷到热慢慢升温,易熔组分先熔,形成岩浆,难熔组分残留为固相,在很大范围内处于半熔状态,称为部分熔融。 2、批次熔融: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与残留固相发生连续的再平衡,直到熔体的移出——自然界可能发生的情况。

3、分馏熔融:部分熔融产生的无限小量的熔体,连续地由残余固相中移去. 4、花岗岩化作用:一般发生在大规模的造山带,并与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伴生;花岗岩化作用最重要的机制是交代作用 .作用的过程为:①由于上地幔的去气、去碱、去硅作用,以及温度、压力显著升高的下部地壳中水、钾、钠、硅等的活化转移,形成“岩汁” 。②“岩汁”,借助裂隙和孔隙,向上和向周围扩散。③进行交代结晶作用,使原有岩石中花岗岩质成分不断增加,总成分逐步接近花岗岩。花岗岩化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因此形成条带状、网脉和斑杂状等构造;结构上常具变斑状、蠕虫状、残留状等交代结构。矿物成分上可以有变质矿物的残留。因此,花岗岩化作用的不均一性,可形成各种混合花岗岩。

5、群聚态组:是指岩浆熔体内复杂的絡阴离子团有序结构的局部区域(近程有序)其内部结构与晶体结构相似,边缘有序度低且与熔体处于动态平衡中.

6、桥氧:是连结两个Si-O四面体的氧,与两个Si4+或取代Si4+的四次配位阳离子相联。 表示为Si-O-Si 或O0非桥氧:是联结一个Si4+和一个非四次配位阳离子的氧,表示为Si -O-Me或O-;自由氧:是连结两个非四次配位阳离子的氧,表示为Me-O-Me或O2-

7、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指硅酸盐熔融体在冷却过程中,因熔融组分的熔点不同而分别结晶析出、形成系列其矿物和化学成分不同的岩石的地质作用;其最基本的模型为鲍温反应系列,另外还受挥发份、、压力、氧逸度、微量元素的分异规律等控制。 8、八面体择位能: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均稳定能CFSE与四面体配位的CFSE差值,成为OSPE;在岩浆结晶过程中,OSPE大的过渡金属离子优先进入矿物晶体。 2.试述地幔岩部分熔融与玄武岩浆成因机制;

答:林伍德模式: 地幔岩 = 3橄榄岩 +1玄武岩 成分:橄榄石 70% ; 辉石 20% ;长石 10% .地幔岩部分熔融举例:2MgSiO3(顽火辉石) ——Mg2SiO3 (残留相)+SiO2(熔体相)

1557 0C 1910 0C 690 0C 残留相—- D > 1,相容元素,难熔组分.如:橄榄石、斜方辉石等;熔体相___ D < 1,不

相容元素,易熔组分.如:酸性岩浆中的石英钾长石组分;基性岩浆中的单斜辉石等 。 地幔成分中含量>1%的组分:SiO2、MgO、FeO、Al2O3、CaO,其部分熔融作用可用:三元相图描述。图中心梯形框为自然界常见玄武岩的化学成分范围;地幔成分位于梯形框左下方由橄榄石-辉石-尖晶石限定的区域内。当地幔物质升温达到1150℃(接近干体系)相当于D点成分的熔体首先开始析出,其成分相当于石英拉斑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提高,熔出物成分沿DC线发展,此时残余固相为难熔的以纯橄榄岩、橄榄岩成分为主,部分熔融程度提高到达C点,开始有镁橄榄石的成分进入熔相,形成的岩浆成分相当于橄榄玄武岩岩浆。总之,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提高,熔体相和残余固相都向更加基性的方向发展。最终温度大约达到1700℃时全部熔融形成橄榄岩浆。图

3.简述各类花岗岩的一般特征;

答:1、按化学成分可分为:M型、I型(包括科迪勒拉型和加里东型)、S型、A型 ①M型—大洋岛孤型斜长花岗岩为主(与岛弧火山岩共生)(87Sr/86Sr)≤0.704;(Al/K+Na+2Ca)<1.0 ;斑岩型Cu.Au矿化。 ②活动大陆板块边缘型—科迪勒拉I型 (87Sr/86Sr)<0.706 ; (Al/K+Na+2Ca)<1.05;与辉长岩共生的英云闪长岩或二长花岗岩,斑岩型Cu、Mo矿化(或与安山岩或英安岩共生)。 ③造山期后隆起型—加里东I型 0.705 <(87Sr/86Sr)<0.709;(Al/K+Na+2Ca)≈1;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矿化通常不强。 ④克拉通褶皱带和大陆碰撞型—S型 (87Sr/86Sr)> 0.708; Al/K+Na+2Ca)>1.05;过铝质花岗岩组合,云英岩型和脉型W、Sn矿化。 ⑤稳定褶皱带和克拉通穹隆和裂谷型-A型(87Sr/86Sr) ≈0.703~0.712,变化范围大;(Al/K+Na+2Ca)过碱性的,相对富F。Nb-Fe矿 SnO2和萤石CaF2矿化。(2图!)

2、按成因可分为三种:地壳重熔花岗岩(Si-Al层重熔),原地交代花岗岩(花岗岩化,混合岩化),基性岩分异的花岗岩。

4.叙述主要元素O、Si、Al、Fe、Mg、Ca、Na、K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的行为。 答:上述8种成分占岩浆质量的90%以上,它们在部分熔融的原岩和岩浆结晶生成的岩石中,主量元素构成了矿物相的主要成分,部分熔融过程矿物相的易熔程度强弱决定

搜索更多关于: 地球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 的文档
地球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bga2955598xswm2y1h4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